...
首先 我不讨厭女性主義題材
我甚至某晚連續在影院觀影
《還有明天》《初步舉證》
(《初步舉證》我竟然還“包場”)
每次上映新的女性主義題材電影 我也都會觀看
但是。。。針對女性主義題材影片
這種完全離譜的評分我真的接受不了
(要知道《末代皇帝》才9.3分
《一代宗師》也才8.3分!)
。。。。。。
《好東西》我看了,9.1分我接受,我不喜歡也不讨厭,因為它真實但讨巧地刻畫了當代都市青年虛浮飄然的生活社交方式。
還好片方選擇拍攝落地于上海,不然别的城市男人很難在飯桌上說出“我們的性别就是原罪”這種完全台詞式的不落地的話語吧
。。。。。。
《出走的決心》我看了,8.8分,我也覺得OK,我一直以為影片會按照故事人物原型蘇敏的旅行路線,做一個公路電影題材,沒想到看完發現是我誤解了。“出走的決心”,“決心”才是主語,所以影片講述的是主角如何一步一步堅定決心“出走”這種小結構的故事。雖然略有失望 ,但好歹講了完整故事
。。。。。。
《還有明天》我看了,9.4分,我覺得略高但也在接受範圍内,感覺略高的原因是觀影過程就像在打一個情感本劇本殺。
1️⃣很多情節就明示你了主人公會怎麼怎麼做,但最後反轉又反轉,從犄角旮旯裡找出一個可能性填鴨式地告訴觀衆,這才是真相,頗有一種情感本按頭哭的嫌疑。(說實話現在我開始讨厭反轉了)
2️⃣況且炸咖啡店這樣一種“爽文式”的犯罪報複真的可以出現在這種現實題材嗎,女兒男友一家罪不至此吧[捂臉]
3️⃣最後的選票也隻是意大利二戰後男性比例下降,手工制造業等被女人“主導”後,政治家無奈的宣傳手段而已,雖然這種政策從後世結果上看是正面的,但總給我一種在觀看紅色主旋律影片的嫌疑感。(這種不适的錯位感)
。。。。。。
重點是《初步舉證》,最高分一度9.7分,我是真瘋了。
1️⃣一個十數年浸淫法律行業,經常處理并幫助男性被告勝訴性侵案的精英女律師,在被準男友在自己生理不适的情況下強行發生性關系之後(也就是被強奸),第一件事竟然是洗澡把證據堙滅;伶牙俐齒的精英律師女主在三年後的終審竟然被對方律師質問得語言系統紊亂,一直磕磕絆絆連一句完整的話都說不出來,最後敗訴前竟然洋洋灑灑說被性侵後的女孩由于極度痛苦,記憶大多都會出現紊亂,不應該因此就判定原告證據不足(啊???,開始賣慘打感情牌???)
2️⃣我知道影片是想講女性受到性犯罪時的痛苦和初步舉證的一些法律常識,以及不希望舉證時警法工作人員抱着“蒼蠅不叮無縫的蛋”這種心态去審視受害者。
但是為什麼非得要選擇一個女性成功精英,前半部影片一直都在描述她的強大精明,被強奸後就立刻降為一個悲慘的普通女孩? 一個媽媽的小女兒???不好意思,她代表不了普通女孩,她的人物反差也不能夠服衆
3️⃣最後影片怎麼可以宣傳量刑定罪時不應該疑罪從無而應該去體諒女性受害者沒有辦法完整複述被害當晚的情形(啊???法律要不講法理開始講情,開始講誰慘誰有理時,那這個世界還不完蛋啊,仙人跳都變合法了!)
觀影結束如鲠在喉想說點啥,又怕被說是男性所以無法共情,又或者說我自己本身就陷入了男權視角而不自知,所以一直憋着沒有評價,直到昨晚《苦盡柑來遇見你》受了“嚴重内傷”
。。。。。。
《苦盡柑來遇見你》,9.5分,呵呵……
我個人習慣追劇前盡可能少地去搜羅有關信息,以防劇透,所以隻知道此劇“集集爆哭”“三代母女互相托舉來解放女性”“要做第一個掀桌子的女人”等少量标簽
觀影完之後我隻有一句“WTF?!”
哭點在哪裡?我自認淚點不高啊
《1988》我哭《機制醫生》我哭;
《母親》我集集哭;就連《苦盡柑來》同導演的《我的大叔》我也有所共情
《阿凡達》《哪吒2》我都哭的停不下來
但是除了第一集,我真的連想哭的欲望都沒有啊
我就一直網上找同類,發現幾乎所有人都是集集哭,救命,我成異類了,最痛苦的是别人都在玩命哭 我卻半點感覺都沒有,我甚至開始懷疑我自己冷血
除了哭點,雷到我的還有劇情
1️⃣女主惡言趕走愛人,另找人結婚卻臨時反悔追出去我能接受,但是她一邊追一邊竟然說“為什麼要帶走我的全部!”(???啊,不是你趕走人家的嗎)
2️⃣女主母親改嫁,寄宿同樣拮據的叔叔家裡,連魚都沒資格吃,奶奶一言不發;叔叔兒子賭博把家敗光,要自己去做女工替還債或者嫁給有錢的家暴男,奶奶絲毫未動
數十年後,女主結婚生子揭不開鍋,奶奶這時機械降神地給了女主一筆能在六七十年代買下一艘漁船的錢!(啊???奶奶你這麼有錢你早幹嘛去了,你二戰前賣湯飯能賺一艘漁船啊?導演你這個後置線索怎麼不等我死再呈現出來呢?!)
3️⃣女主懷孕七月左右待産,看見遠處丈夫被欺負,走路都要扶腰的女主這時竟然健步如飛跑來替丈夫出頭,出完頭又開始扶腰一步一步走(啊???這現實嗎,怎麼敢的?人家一拳頭就能讓你流産啊!)
4️⃣兒子淹死,母親祭奠竟然趴在墳墓上替亡子遮風擋雨(啊??? 我現實中刷到過一個女兒去世的爸爸辭職專門做了陵園守墓人,我看到泣不成聲,但是他也不會給墓碑遮風擋雨啊)
5️⃣女主女兒做家教拒絕替富豪孩子替考因此被富豪報警污蔑偷東西,其家中女傭曾經受女主的幫襯,竟然又一次機械降神地隻是因為女兒女主二人長得一模一樣,強硬地威脅富豪取消報警,把富豪拿捏死死的,最後富豪竟然也被抓了!(啊???倒反天罡啊,這太魔幻了吧,别說女傭是富豪曾經的老闆,是她曾經的祖宗我也不認啊)
6️⃣女主一家揭不開鍋時,丈夫以前救過的明星又一次機械降神地幫助了女主一家度過難關(啊???你們家神也太多了吧)
7️⃣女主丈夫化療死前竟然還能細緻到把家裡擺放高的物品全都放到了下面,就怕死後女主一個人夠不到,竟然把女兒每月寄來的錢分文沒動死後又還給了她,竟然想法子給兒子弄了一輛奔馳!(啊???世界上有這樣的丈夫嗎,隻能活在偶像劇裡吧;曾經揭不開鍋都不用女兒的存折啊,你是真能憋;奔馳,救命,你一死全家過上好日子???)
8️⃣女主小時候差點被拐賣,母親竟然能千鈞一發之際機械降神地翻山越嶺救下女兒,并且人販子好死不死光顧女主媽媽的攤位被抓(啊???媽媽你不适合捕魚,你适合做警察啊!太屈才了!)
9️⃣女主打女兒電話不接,機械降神地來東京看望女兒又剛好救下了煤氣中毒的女兒
(啊??? 女主你比你媽媽還牛逼啊! )
????所謂的女性主義題材就是反抗心狠的叔叔?自私的繼母?惡毒的婆婆和婆婆的媽媽?惡毒的親家?(啊???這不是《回家的誘惑》嗎!愛純女兒男友媽媽的那個嘴裡那部婆媳劇看不到啊,太臉譜化了吧,《1988》最不讨喜的善宇奶奶罵完長英後還知道留下生活費)
。。。。。。
最後 很多情節的鋪展,很多配角的引入都完全沒有必要啊:我不知道二人私奔失敗的情節有什麼非得留下的必要性(我一直以為私奔後二人的異地生活才是這部劇的主線起點,沒想到鬧到最後又回去了);我也不知道二人就這麼容易放棄詩集和體育,那前面費這麼大力氣刻畫女主對夢想的堅持與在乎,最後隻一句“孩子生了就是全部”這種類似的話就交代了女主夢想的結局這種情節用意何在;還有很多配角人物比如:女主的前準新郎會長、會長老婆、女主媽媽的再婚丈夫,女主媽媽再婚丈夫的妻子等等功能性角色,看完整部劇之後幾乎留不下什麼印象 ,這就是大女主戲的“魅力”嗎
這不就是婆媳偶像劇嗎?全網狂贊的“爆哭”“女性主義”在我這就像開玩笑一樣。找差評卻又全網找不到,甚至懷疑是自己的問題。第一次看劇看出如此嚴重内傷。如果它不是這個評分,我完全不會有這麼強烈的不适。一個《初步舉證》一個《苦盡柑來》,我隻能說遇到你們是我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