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閑來無事,走進電影院,看了《人生大事》。這部電影節奏很快,常常上一個小故事還沒有結束,下一個小故事就緊鑼密鼓的展開了。

...

人生大事

下邊有劇透,慎入。

各種巧合之下,小文和莫三妹及王建仁住到一起了。莫三妹不同意,認為哪咤造型的小文他根本照顧不了。王建仁看在錢的份上,積極要求和小文一起生活。幾天之後,該把小文送回去的時候卻發現小文送不回去了。莫三妹想繼續照顧小文,這次輪到王建仁堅決不同意了。但最終,王建仁還是沒能别過莫三妹,小文成了他們家的一員。

看到這裡,我立即想起了《世說新語》中記載的一個故事: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以納其自托,甯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這個小故事結尾一句很有意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言外之意,華歆比王朗高明多了。

但就在這個故事前,《世說新語》還記載了另一個有關華歆的故事:

管甯、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甯讀如故,歆廢書出看,甯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看前一個故事,我們還會覺得華歆人品很不錯,但和這個故事連在一起看,就感覺華歆境界也不過如此吧。

如果再看《三國演義》,那就更尴尬了。

《三國演義》記載華歆帶兵入宮收伏皇後,後人有詩歎曰:“華歆當日逞兇謀,破壁生将母後收。助虐一朝添虎翼,罵名千載笑龍頭”。【東漢末年三位名士合稱為一龍:華歆(龍頭),邴原(龍腹),管甯(龍尾)】。

可是,反過來想,華歆王朗乘船避難時,華歆能夠急不相棄,人品應該不至于如此呀,因為,急不相棄,是需要很高的定力才能做到的,就連漢高祖劉邦也在這件事上現了原形,《史記-夏侯嬰傳》載:

至彭城,項羽大破漢軍。漢王敗,不利,馳去。見孝惠、魯元,載之。漢王急,馬罷,虜在後,常蹶兩兒欲棄之,嬰常收,竟載之,徐行面雍樹乃馳。漢王怒,行欲斬嬰者十馀,卒得脫,而緻孝惠、魯元於豐。

于是,查《三國志-華歆傳》,華歆也沒那麼不堪。華歆初事孫策,孫策死,曹操征華歆,孫權不願,華歆勸服了孫權,送華歆去官渡:

賓客舊人送之者千餘人,贈遺數百金。歆皆無所拒,密各題識,至臨去,悉聚諸物,謂諸賓客曰:“本無拒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單車遠行,将以懷璧為罪,願賓客為之計。”衆乃各留所贈,而服其德。

華歆至魏後,曾代荀彧為尚書令,魏文帝時官至相國,魏明帝時任太尉,死後谥敬侯。但他也确實帶兵入宮抓了伏皇後。

人性複雜呀,想通過一件事去識人,誠為困難。

于是,我們在電影《人生大事》裡就又看到了一次反轉。莫三妹和小文相處日久,情逾父女,但小文的媽媽找來了,莫三妹覺得小文和媽媽一起生活可能更好吧,就在一個雨夜裡讓小文媽媽把小文接走了。得知消息的王建仁非常憤怒,嚴厲斥責了莫三妹一通。

近兩個小時的電影呈現給我們的是對人性善良的深刻解讀,與父子、父女之間的溫暖親情。

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