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豆瓣下面評論的一句話,很少有電影能夠超過文學作品,但這次大概超過了。這部電影不僅僅是對社會自我拷問的“燃燒”,也是對自我與社會的“燃燒”。當我第一遍看完這部作品時,我不經意地會将這部作品也魯迅的《狂人日記》與斯科塞斯的《出租車司機》進行聯想。因為這三部作品的主題都有着共同點:對社會現實的“吃人”與社會的思考。但是《燃燒》給我的沖擊是平淡而強有力的,不像《狂人日記》的大夢初醒,也不像《出租車司機》的拯救個人的救贖,《燃燒》給我的沖擊是影片平靜結束後的恐懼。越聯想影片與現實,越思考其中的主題,就越覺得恐懼。
燃燒二字一語雙關,既是電影中主角本對物的燃燒,也是隐喻了申海美在社會中尋求自己的燃燒。其實我覺得在這部電影之中,所謂的燃燒二字,也有着種寓意整個社會對底層人民的燃燒之意。
《燃燒》通過本所代表的階層與鐘秀所代表的階層進行比較,每次這二者的比較都讓我看得心中發酸(站在李鐘秀的角度),不管是自己卡車與本的保時捷,還是自己的農場和本的大豪宅,在海美面前都不自覺地會矮一截,這種其實也從側面反映了鐘秀這種長期壓抑與不得志的心理狀态,特别是當這種差異被無限的放大的時候,自己自卑和壓抑到了極點。導演通過這種比較,也反應了當今韓國社會的部分現狀,割裂的社會,階級之間的差異。特别是通過對電影中“本燃燒大棚”,更反應了階級之間的差異,這種差異所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與地位上面的,更有着心理上的差異。是一種聲音,就好像是,“你不行,不能成功,僅僅因為你是你,而我是我”。
本通過燒大棚來解放,找到自己,按照他的說法這是他的愛好,這也是電影中最大的隐喻。本這個人物的從第一次鐘秀對他的評價開始,就奠定了本的人物立場,年輕有錢,無所實事,這是大多年輕人渴求而不可及的樣子。而本的空虛,也正是來源于他的有錢,以至于讓自己有了種燒大棚的情節。而與普通人相比,當想到燒大棚的時候,鐘秀就想到的是為何要把農民辛苦的大棚給燒掉,這也是二者站在不同階級上面的思考。當普通人辛苦生活才能換得了一日三餐的時候,而本卻有這種在普通人看來無法理解的行為志趣,這也是二者在不同環境中的原因,也是階級之間無法理解映射。而燃燒大棚真是現實當中的字面意思嗎,随着海美的消失,也給觀衆不同的角度與答案。
我之所以在這個文章前面說,所謂燃燒也是底層人民在社會物質場的燃燒,主要就是原于這一燒大棚的情節。首先,我燒大棚的興趣愛好,是兩個階級無法相互理解的映射。其次,海美也正是在本準備燒大棚的時候消失的,結合之前鐘秀在本家裡衛生間櫃子中發現的女性的皮筋,所謂的不定時的燒大棚,正是本的變态空虛的獵殺女性的寫照,他通過吸引這些女性,來達到自己“燒大棚”的目的,本質上是對生命的冷漠,對人的蠶食,人殺人,也是人性中最醜陋的東西之一。本所滿足自己欲望就像站在他階級視角中,對底層人的蠶食,最後确表現的全然不知,與我無關,所以這場大棚的燃燒,也是底層普通人的燃燒,是一場吃人的社會實驗。
而《燃燒》最讓感受最深的無過于海美在本朋友之間聚會上的舞蹈了,面對一群富豪,海美自我需求的東西,她的表演反倒成了一場無聊的喜劇。海美剖開自己,像真正的朋友一般展示自己,而這群人第一反應确實無聊,特别是鏡頭給了本之後的反應,感到無聊卻仍要把持風度與微笑。加之海美當時的動作,就像手舞足蹈的大猩猩,正沉溺在自己的世界。因為海美窮,也正因為她的階級地位低下,身份低下,在這群人眼中,海美的表演也像是底層人的無端意淫。哪怕挖出自己的心,拿出來給别人看,也會被别人覺得這是一種鬼把戲而言。看到這一劇情的時候,我的心就好像同海美站在了一起,心中有着無盡的委屈卻不能說。而海美呢,卻全然不顧他們如何看,自己進行自己的表演。
鐘秀這一形象的塑造,我覺得他更像是廣大的普通人的代表,迷茫與渴求的結合體,盡管不知從何幹起,卻對生活仍抱有期待,但生活的平淡與無聊,才是這種人的主旋律。而面對本與海美,鐘秀也有着自己的道德評判,在海美吸大麻和脫下衣服舞蹈後,鐘秀也會偷偷地告訴海美這種行為的可恥。而在本,這一明顯比較高一層級的人士上,自己又顯得無比的卑微。人都是有情緒的動物,是有感情的,長期的壓抑與沉默,必将會導緻更大的沖突,而選擇殺死本,這就是鐘秀的做法。這也是他自己的燃燒與解放。
燃燒到底燃燒的是什麼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