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10】
越是帶着期盼去看就越是煎熬。
别的導演讓觀衆看到他們想看的,而哈内克隻給你看你不想看的,二者其實沒有本質區别。先給你一點希望,再親手扼殺掉它,角色與觀衆共享一份痛苦,但這種痛苦比《危情十日》更甚,反殺後倒帶那裡更是凸顯導演的險惡,仿佛在嘲笑觀衆那無謂的期盼。
導演通過影像向觀衆施暴,而觀看本身就是一種暴力。觀衆似乎更願意同情受害者,但影片視點卻始終站在施暴者,這種錯位使得同情與仇恨的心情都在觀看虐殺畫面過程中産生的刺激感給沖淡了。比如第一聲槍響時的長鏡頭,我竟焦躁地想要知道是誰死了,我有罪!在觀看的過程中,我們無法百分百體會到他人的痛苦,因此總會下意識地站在施暴者的角度去觀看,這也意味着我們永遠無法真正共情他人的痛苦,我們必須承認觀看虐殺行為多多少少都會帶來快感。
不得不佩服哈内克的惡趣味。如果遙控器在我手上,我也不一定會關掉電視,因為我給了五星,我覺得這部電影很有趣,我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