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朋友,女兒如今上初三了,她曾經給我分享過一個故事。

女兒初一開學之前班裡開家長見面會,一來是老師和家長互相認識,二來就是老師了解一下孩子的家庭教育。

班級裡有一個男孩的媽媽分享了她和孩子的故事。從幼兒園到小學,她從來沒有給孩子報過任何興趣班,輔導班,她一直都是帶孩子玩。從小區,到公園,到祖國的大山大河,她都跟孩子一起看過了。

小學的寒暑假她帶孩子一起去各地大學參觀,五年下來我們國家比較好的大學都轉遍了,男孩在五年級的時候就決定要考中國政法大學了。

為了7年後的高考,母子兩個以終為始倒推回現在,五年級的小男孩需要做什麼。母子兩個查政法大學的錄取分數線,定高考成績,要不要考特長,等等一系列問題。

為了讓孩子更有氛圍感,他們家有時間就坐在一起看《今日說法》 這樣的普法欄目,看完之後三個人還會一起讨論,有的時候還會進行模拟。

這個媽媽分享完之後獲得了所有家長的掌聲。因為在教育内卷如此嚴重的情況下不雞娃,不焦慮,單這兩點90%的媽媽都做不到。

我也做不到。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比較佛系的,但是每一次接孩子放學,聽到其他媽媽的談話也會受到影響變得焦慮。我的焦慮有兩點,一個是孩子的未來,一個是我不會做媽媽,不知道該怎麼更好地引導孩子的成長。

後來我在小藍書上看到很多人在推《生命 成長》這個紀錄片,是一個很小衆的教育類紀錄片。它小衆到豆瓣都沒有評分,但是内容質量超級棒,很多人說看完這個紀錄片之後緩解了自己的育兒焦慮。

我看完之後也深深地覺得這是一部被嚴重低估了的,有内容,有質量,有思想的紀錄片。

《生命 成長》是此念文化工作室出品的,一共有兩季。這家公司是一家新媒體内容制作公司,緻力于文化教育方面原創視頻内容的拍攝和創作。

目前公司的作品有《生命 覺者》,《生命 成長》一二季,《生命 未來》四部系列作品。《生命 覺者》是2017年出品的,豆瓣評分高達9.2,最近大火的尹烨老師,《生命覺者》裡已經貢獻過自己的精彩内容了。

采訪的對象大多是哲學界,科學界,藝術界,互聯網及企業界的國内外知名學者,涉及内容包含生命,世界,人類,教育,價值觀以及科學,哲學,心理學等主題方面,對于大家關注的教育熱點進行追尋和探讨。

《生命 成長》第一季一共16期,被采訪的對象有凱叔講故事的創始人凱叔,正安中醫創始人梁冬,一土創始人李一諾,心理學博士賀嶺峰,漫畫家蔡志忠等。

《生命 成長》的主持人是毛思翩,此念文化的創始人,在紀錄片的開頭就發出了疑問,

“作為一個孩子的媽媽,我深深地為了孩子的教育感到焦慮。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教育的最終目的又是什麼?
我們如何培養适應未來世界的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我們父母應該為孩子做什麼?”

梁冬說,千方百計讓孩子多睡覺,保證他有一種快樂的習慣,保證他有求生存的能力就可以了,讓他活在他的時代裡。

凱叔說,讓孩子成長是父母的需求,不是孩子的需求,孩子的需求隻是快樂。

蔡志忠說,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鶴立雞群,與衆不同。又生怕他與衆不同,為了讓他跟别的小孩一樣,就把自己的小孩扔進紅海裡。

賴念華說,作為父母,我很愛我的孩子,但是他不一定會成為我所期待的樣貌。

賀嶺峰說,世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促進關系的親密和融合,隻有親子之愛的目的是為了分離。

因為每期内容的時長很短,所以被采訪者給出的很多觀點都很寬泛的,沒有講透,但這不妨礙這些觀點帶給我們的思考。所有内容歸結下來就是,放棄父母的身份,把孩子當成一個平等的人來對待,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引導孩子成長。

教育的根本是讓孩子知道,“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當孩子知道答案之後就會知道自己的路該怎麼走。

在家庭教育中,我們父母能為孩子做什麼?不就是引導孩子找到這三個問題的答案嗎?朋友說的那個小男孩就是在媽媽的引導下找到了答案。

在小學學習并不是很好的他升到初中之後就開始刻苦學習,主動要求媽媽幫他報了英語和物理的輔導班,現在已經能考進班級前十了。

男孩所有的努力都是以目标為導向的,都是自主學習,遇到不懂的問題主動去解決,學習完全不需要自己操心。

可笑的是關于到哪裡去的這個問題,我們很多父母都不知道自己的答案是什麼。

我忽然覺得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父母在育兒的過程中,不斷學習,不斷改造自己的内心世界,讓我們完成最好的蛻變。隻有這樣父母才能更好的,正向的,反饋給孩子更多的愛。

我以為自己是來學習如何緩解育兒帶來的焦慮,沒想到最後也把我自己治愈了。這一刻我終于明白,什麼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成為更好的自己”,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