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春天,侯麥的人間四季似乎給了我一個賦予季節儀式感的理由,最近陰沉的天氣讓我實在厭倦,于是決定再看一遍《春天的故事》。
讓娜是一名中學哲學老師,知性而理智,娜塔莎是一個音樂學院的學生,任性而直率,兩個完全沒有交集的人卻在宴會上一拍即合,短暫交談後,娜塔莎當即邀請愁于無處可歸的讓娜去到自己家做客。看似有些荒謬的友情,發生在法國,卻又讓人覺得情有可原。娜塔莎深愛讓娜平和冷靜的氣質,卻厭惡父親年輕漂亮的女友伊芙,于是試圖暗中撮合讓娜和自己的父親,四人的關系在這個春天裡陷入了尴尬之中。
兩人的搭配堪稱巧妙。娜塔莎從出場便诠釋了一個任性嬌美,天真有趣的精靈一般的形象,她稚氣蠻橫,對父親的女友伊芙處處不滿,針鋒相對;她也簡單純真,嘴上埋怨母親責難實則渴望母愛。她直率莽撞,從不思慮過多而順心而行,她為讓娜的氣質所着迷,于是暗中牽線想讓讓娜替代伊芙與父親組成家庭。直至小心思被拆穿,她又擔憂在讓娜心中留下壞的印象而如孩童般委屈大哭。我想沒人能不被這個如此生動迷人的女孩吸引,她才是春天的代名詞。
讓娜從影片開始就顯現出其思想矛盾的性格,甯願無家可歸也羞于拒絕表妹留居她家的請求,多次表達她有如何害怕妨礙到他人。她是一個界限感極強甚至過強的人,常常為自己複雜的思想而困擾,然其理性又不得不令人感歎。盡管作為娜塔莎的朋友,也次次淡然指出娜塔莎針對伊芙行為的錯處,兩人看似平等的友人身份中又蘊含着讓娜近乎一種母性長輩地位的教導關系。甚至在最後與娜塔莎父親的暧昧關系中,她亦能及時脫身,冷酷到仿佛上一秒沉淪于情愫的不是她一般。她的形象似乎又貼合了中國人的哲學,聖人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這樣一個從不放任自己陷入感情落網的人,就這樣被娜塔莎打破界限,暗暗被拉進了春天。
電影中完整展現了讓娜的界限感從堅固到被打破到再次重建的一個過程。最初,讓娜在不同場合中始終扮演一個旁觀者的角色,她習慣觀察而非參與,疲于面對而擅長逃避,面上一片平靜而思想早已洶湧。然而在認識娜塔莎之後,她卻被迫卷入他人的關系世界,不得不成為“妨礙”他人的那一方,甚至對娜塔莎的父親做出“過分有禮”的評價而全然不知自己的作态也是那樣。正當觀衆以為她已經落入娜塔莎的陷阱,一切卻在她與娜塔莎父親的那個吻戛然而止,她不願成為别人的謊言,決然轉身離開,一如影片開頭那個冷靜自持的她。但我猜她變回了她,卻又不完全是她,畢竟有個春天一樣的女孩在她身上留下了痕迹。
所謂春天的故事,大概就是那個如玉一樣的小姑娘帶着這個困于己身的女人走進了春天,于是空氣中吹來了一陣暧昧的,淡淡的,迷幻的氣氛。
寫到這裡,不得不感歎影片中那個在萊茵河畔的小木棚滿足了我對于春天的一切幻想。草色正好,樹上的花一團團灑下來,兩個被霧浸濕的身姿斜靠在花影中,确實是滿園春色。
願你我都能遇見春天般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