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意外,看這劇的時候我一直在回憶我的青春,是跟父母吵架面紅耳赤但晚飯依然是我愛吃的菜,是青澀懵懂錯位的喜歡跟沒來得及說出口的告白,青春啊,就是一場注定酸澀的三人行。

青春這場酸澀的三人行,首先來自親情。趙左右分文理科那段看得我深有感觸又心疼,他家真的是那種很典型的中式半開明家庭。能夠感受到父母對孩子的愛,也能感受到他們努力想要尊重孩子的意願。但是逃不掉意見相左時,父親用他的“經驗”開始左右孩子的選擇,趙左右反抗了,也隻是氣不過的奪門而去。父親強硬地撕書、扔雜志切斷孩子的後路,母親努力打圓場緩和關系。結果是趙左右的妥協,是母親在趙左右的同意書上簽字,也是父親在争吵過後一個人懊悔地去找回兒子的文章碎片,無果後的流淚。我真的特别懂這種感覺,一家三口的三人行,我們感受到彼此的羁絆與愛,生活裡也充滿了平淡的幸福,一起家常便飯一起過生日,卻在矛盾發生時我們用最尖銳的語言攻擊彼此,又因為愛而選擇讓步。反叛的青春裡,家是最酸澀的詞。順帶說一句,我是真的很喜歡這裡對于媽媽的描寫,溫柔賢惠能幹也有主見,舍棄了自己的夢想來成為這個家真正意義上的精神砥柱,這個家的萬金油,也依然有自己的工作,很真實也很現實,小時候我媽也是這樣。

...

親情裡另一種三人行,是自我跟外界的碰撞。我在王一漫身上看到了上學時班裡很多學霸的影子。成績好,家世好,品學兼優,是所有家長嘴裡的“别人家孩子”,可實際上她的人生幾乎每一步都被安排好了,幾點上課,幾點之後不能吃東西。她知道媽媽愛她,所以努力配合媽媽做那個“乖孩子”,哪怕有熊孩子入侵自己的私人邊界也隻是“體面”的善後。書包裡偷偷藏着的麻辣燙,偷偷跑出去跟徐圖圖一起吃烤紅薯,故意未退出登錄的郵箱,都是她的小小反抗,想要留住小小的自我。父母理想中的我、真實的自我跟外界評價中的我,是另一種三人行。

...

當然,青春裡最少不了的酸澀三人行,肯定是懵懂又錯位的情愫。得說這劇裡cp感太強了,荀未來跟王一漫完全就是那種愛上年上者的酸澀文學,王一漫對荀未來的喜歡全寫在眼睛裡。而荀未來一心想着逆天改命,不再容易被打動;趙左右和王一漫更像是那種上學的時候說不出的懵懂,比起喜歡更想要做朋友; 但最讓人心軟的還是徐圖圖,早早就到了跟趙左右約定的餐廳,等了好久卻說“我剛到”,默默記住趙左右的生日,給他織毛線帽子,心動卻從不敢說出口的暗戀仿佛看到了學生時代的我自己!

...

但這劇處理最好的是在這種懵懂中藏着溫暖,王一漫和徐圖圖是彼此可以停靠的“港灣”,徐圖圖會替王一漫遭受的無端辱罵鳴不平,王一漫會欣賞徐圖圖的能力愛競選中投票支持,這種互相理解、互相守護的情誼,看得人心暖暖。

三人行的酸澀是帶着回甘的,青春是場注定酸澀的三人行,但也是我們長大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