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起先不理解,那麼個流氓爹,為什麼建波如此懷念他?從最後建波的自白中我慢慢懂了。
她不過是現實中太常見的一類女兒:對母親滿腔不滿,因為她暴躁、唠叨、歇斯底裡,而覺得父親溫柔、随和。哪怕自己的日常起居都是母親在照顧,哪怕父親在外面小三小四,回到家裡,站在女兒面前,他就是那個滿面慈笑的父親,而母親呢,就是那個一點就燃的炮仗。這是日常生活中見過太多的家庭現實。
那麼,要說建波白眼狼嗎?
可是從建波的視角來看,她所說的,的确是她的親身感受。的确,她從家庭中感受到的為數不多的愛,來自于那個流氓爹,哪怕這個愛是虛假的、裝出來的,仍帶給她切實的童年溫暖。而母親給她的,除了溫飽,就是一句句冰冷如利刃的言語一次次捅穿心髒。這不免讓她覺得,母親一切的悲慘境遇,似乎是她造成的,然而她覺得自己太無辜了太委屈了,她也不想被生出來啊,所以她恨母親,她要用自己的窮困潦倒來報複母親。
然而母親真就這麼可恨嗎?
母親前面也有一段自白,講着她的生活是怎樣從泥沼裡爬出來的。她的困境實際是她找的這個男人造成的,為了掙紮,她勢必要怨恨他,咒罵他,檢舉他。然而她越是這樣做,女兒就越是恨她。因為女兒不在乎父親在外面的那些腌臜之事,她隻在乎父親對她溫柔慈愛的那一面。不僅如此,她還要控訴母親并不無辜,她說,當初是母親非要嫁給這個城裡的男人。
于是千絲萬縷的困境追溯起來,落在了這個“非要”上面。那麼是什麼迫使母親做出這個“非要”的選擇?此處有千萬字對父權社會的泣血控訴。
現在隻看結果。結果就是,母職困境。
父親再爛,也能美美隐身,化作窗前一縷白月光。留下掙紮在泥沼中的母親和女兒彼此相食,她們愛着對方,又恨着對方。并且我們很難說得清,她們之間到底是愛深一點,還是恨深一點。
這是建波和母親的相愛相恨。
另一邊比較矛盾,建波有個女兒。
整部電影最讓人哈特軟軟的地方,是建波和女兒擠在一張小床上,一向陰陽怪氣厭世不羁的建波,望向女兒的眼神無限柔情。我不自覺被帶進去,想當然感覺:好在,建波有個女兒。
然而細細一想,又覺得太險了。
建波被母親傷害着,被女兒救贖着。巧了,女兒是個世俗意義的小天使,敏感,懂事,成績好……可如果女兒調皮搗蛋考零蛋呢?建波會不會把從母親那兒繼承的怨氣,傳給女兒?
難講。
所以許願人們在生孩子之前,各種物理上的備孕先擱一擱,先問問自己,有沒有這樣的覺悟:你的孩子不欠你任何,她無論長成什麼樣子,聰明也好,笨蛋也罷,你都該心平氣和接納,你不該有任何期待、遑論任何抱怨,因為孩子是你們兩個成年人一拍屁股生出來的,生出來不滿意反過來去怨孩子,别太無恥了。
關于電影,還有個小點。
電影中的姥姥、媽媽、女兒,三代人三種口音:港普、标普、東北普…這是走意識流嗎?是故意設定的嗎?象征三代人無法互相理解?如果是,有點刻意,如果不是,有點馬虎。
最後,郝蕾和金燕玲演得真好,呱唧呱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