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量劇透。

《困在2044》

讀劇本時覺得從情節設置到文本最大的沖突都應該是主人公對于數字人意義的不承認:老人與年輕人下棋——年輕人是數字人——年輕人是老人故友選擇的死後版本——老人死後也可以選擇變為數字人但不肯——:每一個新信息都往上翻一番遞進,老人一直在否定作為數字人的意義,否定數字人作為人的價值(下棋就是博弈嘛),但最後或許不得不承認成為數字人反而能對女兒有些作用。這條線下來就是人臨終想證明自己作為“人”的價值而不得的故事,是很深入很漂亮的。

但影片執行既沒有凸顯這條弧光,也沒有找到别的很強的發力點。數字人斷電/到時間就得消失這個設定完全沒有表意,兩人的“相互陪伴”由于沒有建立數字人的精神需求也顯得無的放矢。最終主題很散。

影片執行更大的問題是視聽設計的保守乃至懶惰:沒有強對抗但濫用正反打鏡頭,隻有一次越軸,實在是太單調了。兩人的視覺關系,空間關系沒有随着兩人戲劇關系變化而變,攝影機運動/角度,光感沒有發展,對于單空間設計完全不合格。科技部分的展現,正側面鏡頭閃爍消失這種表現手法視角是完全錯誤的。唯一妙的設計是老人起立走到身後桌前而數字人已經在對面座位等待。

《在你體内》

完成度最高最驚豔的是中音空間的穿越鏡頭,但是由于之前(生前)母女關系缺乏建立,最終“母親投胎到女兒體内”不構成對前面情節/情緒線索的收束。母親的“時空伴随”是有效的,但隔空交流極少,幾乎隻有母親在醫院二樓而女兒從一樓經過這一場的設計。

劇本問題之外,很多場戲的鏡頭設計與表演調度是無效的:闆正直給完全不帶視角的兩護士議論、母親與醫生/女兒與孕婦接觸毫無異常感的表演與鏡頭、在手持紀實與超現實之間騎牆的母親死亡醒來部分...故事有潛力成為包含對懷孕的恐懼與同時與亡母形成連接的極有生命真實的心理驚悚片,但最終完成度極低,和觀衆的交流是非常缺失的。

超愛這部的聲音設計,但是結尾的旁白找補或許必要但非常廉價(或許可以試試第一場戲直接和孕婦對話開呢?先知先驗一下)。

《蓋碗茶》

質感上最有物質現實的未來感的一部:先建立完全可信的現實情境(低照度、有生活質感的室内),再顯現與之沖突的元素(老人擺弄無人機;便利店的接觸支付),好看!尤其老人擺弄無人機,自己瞌睡拴住,但又不得不放手的部分,面對科技進步而自己被落下的無力感完全呈現,很妙!(感覺第一場醫生來訪戲結束就是個完備的短片了)

老人第一場戲(無人機)建立狀态是比較寫意的,第二場落到老人的臨終執念乃至落淚抽泣,或許有些太寫實/單一了,缺乏了生活真實裡的多義性,或許不劇情片式地講因果而接着有些紀錄式地描摹生活狀态會更耐看。最後很走調度的,後景老人在光裡的鏡頭相比之下就顯得刻意了,無人機鏡的表達也沒那麼清晰。

視角上,由于視角的落點無論如何是醫生,或許可以嘗試在開篇老人建立之後,從醫生在便利店買補品開始(支付部分也是在建立未來世界觀,買補品也是建立期待),然後跟随醫生隻去找一次老人(整個故事濃縮成醫生的日常,但卻是與被抛下的老人的最後一次會面),然後不把老人臨終的執念講那麼清楚,觀衆跟随醫生見完老人最後一面就離開,而後無人機飛走,或許表達會更凝練。

《靈修》

不太能理解的手法。形式上最反常規的(風格化)的點是幾乎沒有畫外空間/聲音的使用,一切都是畫面内有的,靠剪輯——接鏡頭産生情緒/意義來叙事。但不同段落接鏡頭的風格是否會根據叙事變化得再準确一點?舉個例子,朋友講的對故事的理解大意是原本靈修需要花費苦工與耐性,但是在數字未來面前連這種獨屬于人類的“修行”都可以被輕易完成,那麼前面講肉身靈修段落是否需要有更多的長鏡,對物理動作與肉身的凝視,才能與随後“數字靈修”部分碎片式的剪輯形成區分?聲音設計不止呼應畫面内有的元素,而是像《利益區域》一般,給一個畫外存在的,實質上統治着一切的數字世界的聲音,最後這聲音再侵入到畫面内,是否能讓叙事有一點多義性?

結尾鏡頭(終于開始調度了!)極強,但是明明聲音是含混的還用字幕打上(解釋)“千年靈修,十秒完成”,瞬間破功,很沒必要。

《啥是迪斯科》

故事設置與弧光是扣題且完整的:女孩兒在未來世界與虛拟(聲音)男友“戀愛”卻有着内在的空虛,甚至與兒時很要好的爺爺無法在情感上觸碰。而這種疏離的解法作者也給出了,是迪斯科,是真實的有溫度的人與人的接觸。

但執行部分完全是災難。抛開個人主觀厭惡的念白方式與,開篇的攝影/造型/剪輯/聲音完全沒有幫到對于女孩内在空虛感的建立(可以選擇的手法比如有些場影調上的低照度或者畫面上的蒼白?剪輯上的留白?聲音現在隻有非常膚淺的AI的聲效但是完全沒有疏離感的體現);迪斯科段落更是可笑:從女孩看切到側面橫移拍全景+沒有暗部的群舞,完全沒有視點可言,把DISCO剪成了廣場舞!!!最大程度削弱了故事中穿越時的神秘性和DISCO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緊密的連接。聲音設計蒼白得令人發指,整整一段蹦迪居然真的隻挂一首畫外的音樂!令人震顫的低頻,展現生命力的腳步,人與人之間碰撞摩擦,一切都沒有,更别提整個段落聲音叙事的發展了。中間截斷故事的“啥是迪斯科”五個大字出現的設計是否有效,極大程度上依賴于是否聲音的變化能撐得起來,在奧斯卡的RealD影廳放實在是太丢人了。

《詩》

為數不多把自己剪哭的片子,很難客觀評價。一大缺陷是故事層面,原本扣2044的題講的是在未來普通話教育完全普及,下下一代不在學校學習少數民族本族語言,因而找到哈語詩集才變得艱難,而男孩偷學哈語才變得珍貴。曾經設想男孩應該從頭到尾說流利的普通話,那樣到了氈房講出一句哈語一定非常動人——但是執行層面,很難找到沒有哈語口音的小演員,最終輸出時也把片頭的2044年拿掉了...姑且叫做“文化上的2044”罷!

影片結尾有些沒頂上去,私心覺得小男孩上樓的鏡頭不如直接放空境+拉長時間;也或許如楊導說,在氈房戲結束即可。

放映版本因為輸出技術的問題,綠色和洋紅在一些鏡頭溢出,聲音缺陷,字幕錯誤都沒能改好。需要記住自己的無能,苦學技術。

《所有杯子都會飛》

一部超有愛的短片,講雞毛蒜皮的生活忽然被遙遠而巨大的荒謬變化沖擊後的回應。小姑娘的幾個鏡頭太靈了!和顧問一緻認為有幾處長鏡的時長可以節制一些,不輕易給觀衆那麼長的反應時間(母親哭泣,杯子移動),把觀衆情緒出口壓住會更好。

關于結尾不夠滿足的是太快/輕易就到了女生說願意去遠行而化解。如果有一段類似開篇的工作,讓觀衆和角色一起經曆一段日常,消化、感受一段荒謬新聞到來後人門的變化(無措?),最後才有女生說願意去而短暫消解了那些巨變,或許更圓滿一些?

莫名呼應了那部未完成的電影,最後輕輕放下又充滿生活之力,本次放映最喜歡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