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這是120年以來最佳電影結局的最佳定格,新人演員李秉憲也因為主演了這部電影一躍成為當時韓國最紅的男明星,影帝宋康昊也表示,參演這部電影是他演員生涯中最值得懷念的花樣年華。

...

這部千禧年上映,由樸贊郁執導的共同警備區,這也是他所執導的第三部電影,在之前指導的票房口碑都不佳的情況下,共同警備區顯然也已經成為決定樸贊郁導演生涯命運的一部作品。

電影一經上映就大獲成功,成為了當年韓國國内最賣座的影片,樸贊郁也一躍晉升為一線導演,這才有了他後面更著名的複仇三部曲(《老男孩》《親切的金子》《我要複仇》),共同警備區的故事改編自韓國作家樸尚淵的小說《DMZ》,講述了一段朝鮮半島的非軍事區中關于南北雙方四名士兵之間的隐秘友誼。

說到本片的片名,共同警備區JSA.實際上是朝鮮半島非軍事區中一個特殊的區域,位于闆門店附近,是朝韓雙方唯一的直接接觸點,從1953年誕生以來,兩國摩擦不斷,這區域也一直被視為是地球上最緊張的地域之一,同時,也是冷戰時期東西方對峙的象征,不過,随着90年代冷戰的結束,國際社會對朝鮮半島的關注越來越高,朝鮮核問題也逐漸成為了焦點,也是電影《特工》的背景,韓國國内對和平統一的呼聲也日益增高。

當時的第15任韓國總統金大中希望改善南北關系,推動半島和平進程,于是開始在任期内推行陽光政策,并在2000年的6月和朝鮮領導人金正日舉行了南北分裂以來的首次首腦會晤,雙方還簽署了南北共同宣言,承諾進一步推動和解與合作,影片共同警備區,可以說就是踩着這樣的時代脈搏在同一年上映的。

這部電影還在2007年被韓國總統盧武铉(電影《辯護人》的原型)親自送給了朝鮮領導人金正日,也得到了對方的稱贊,而那張足以載入影史的經典鏡頭,就拍自朝韓邊境的闆門店,在那裡有一條50公分寬的水泥分界線。
以這條線為直徑方圓800米的區域,就是韓朝兩國的共同警備區,兩國在那附近埋設了大量的地雷,就是為了不讓彼此跨過這條邊境,甚至就連影子也不能越過這條線。

...

這個被昆汀狂贊的電影結局,用一張照片的方式将故事裡的四人定格在了同一個瞬間,由于在幾個人面容上的鏡頭和逐漸褪去的顔色,就像是對他們幾個人曾經發生過的這段短暫友誼的祭奠。定格不隻是他們作為個人的友誼,更是兩國迫切統一的願望。這是當時一個美國女遊客來共同警備區參觀,結果帽子掉到軍事分界線那邊,吳把帽子撿起來還給他時,被抓拍,結果發現這張相片上地下室團夥都在,且是他們唯一的合照。

...

隻是那時他們還互不認識而已,這個結尾令人唏噓,如果他們沒有相遇是不是更好些,這個設計十分驚豔的結尾背後其實也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在影片還不到1/3的時候。插入了一段美國遊客遊覽闆門店的片段,這個片段對故事的推進其實一點作用都沒有,甚至有點亂入的感覺,為什麼不删減掉呢,因為樸贊郁之所以加入這個片段,是有他的政治意圖的。

...

在他上大學的時候,正是軍人獨裁,社會動蕩的時刻,受民主化熱潮的影響,樸贊郁思想有點左,他甚至在之後來加入了韓國最激進的左翼黨派民主黨,這場帽子過界的戲,正是為了反對右翼保守勢力制定的國家保安法。

此法由李承晚政府在1958年制定,目的是為了對抗朝鮮以及威攝韓國國内同情朝鮮的學者和民衆,再加上90年代韓朝關系緩和,因此要求廢除該法的呼聲愈加高漲。樸贊郁說,他就是要用這部電影對那些反對統一的家夥們表示别嘚瑟,另外,這個片段對故事推動可有可無,所以在成片時,為了保證時長,很有可能被制片人剪掉。

樸贊郁正是料到了這點,于是決定來個精彩的重構,精彩到制片人都不忍心剪掉,這才有了黑白相片式的結尾,這個結尾甚至會給人一種在另一個時空裡四個人都開心活着的錯覺。有意思的是拍下這張照片的來參觀的美國遊客,而李秉憲所飾演的士兵上前阻攔,被定格的照片也意味着他國勿擾韓朝内政。

用導演樸贊郁的話說,他是想以一種觀察者的身份來看待電影故事的結束,我們觀衆也好像跟着蘇菲的視角看完了整個事情的發展,在原著的小說當中,蘇菲這個調查員本來是一個很守舊的男性角色,樸贊郁把她改為了女性,也從一開始就鋪墊,她在共同警備區這個地方顯得有多麼的格格不入。
無論是南北雙方,還是他自己的上司,都對蘇菲充滿敵意和壓迫感,所以最後,蘇菲掩蓋真相的行為也是她的一種反抗,在意識形态對立之下,戰争和政治對普通人隻不過是情感的摧殘。

整個電影看完,不難發現裡面的很多橋段設計非常的日常,像是幾個人在哨崗門口做遊戲,站崗的時候互相吐口水,都是很有喜劇感的場景,但是觀衆的情緒又一直維持在很緊張的情緒,因為電影本身他一直在讨論的是一個嚴肅的事情。
也就是戰争對于民族的分裂和傷害,所以即便他們是在嬉戲打鬧,都被設計成了掰手腕這種很有隐喻性的遊戲,也讓這種不安的對抗氛圍貫穿全片,導演解釋說是源自于片中角色要保護民族的同種性。

他們彼此欣賞,但同時又有責任,必須否定自己的感情,而這種充滿矛盾的感受也一直伴随着觀衆始終,如果我們把故事中的李軍士和吳軍士看作是韓國和朝鮮關系的隐喻。

片中還有很多有意思的設定可以解讀,比如李稱呼對方是大哥,在第一次地下室喝酒的時候,還想和大哥秀秀肌肉,一臉傲嬌的展示自己的出槍速度,大哥表面上稱贊了兩聲。之後自己補槍上膛的氣勢瞬間就把李給鎮住了,這就好像是一種對朝韓雙方對立狀态的一種解讀,秀可以,但千萬别逼着對方動真格的,之後李給他們帶的禮物也非常有意思。

給大哥帶的是打火機,給小弟帶的是一本美國雜志,這也是韓國自認為在接受了西方制度之後比朝鮮優越的兩個方面,制造業和文化産業,而吳和鄭收到禮物的時候,也都很喜歡,也都覺得美國的東西很厲害。
到了影片最後,吳還是把打火機還給了對方,表面上可以理解為他不想睹物思人,是想忘掉這段關系,但結合吳在吃巧克力派時候說的話,這其實也是在表現朝鮮對待西方優越事物的一種态度。

而因為殺了鄭深感自責的李,在走下樓赴死前也沒有帶上這個打火機,而是把它留在了桌子上,蘇菲身為一個觀察者,看着打火機時的疑惑表情,也恰恰是電影所表達的一種對朝韓兩國現狀的思考。和親手扼殺的民族情感相比,得到這枚打火機真的值得嗎?

開篇我們也提到了共同警備區可以說是樸贊郁導演生涯的轉折之作,而這部片子同樣也被視為象征了韓國電影工業化從初步走向成熟的代表作,也成功将韓國電影推向了國際市場。

如果回顧電影上映的2000年,那時候也正是全球一體化熱潮席卷世界的時期,人們向往和平,呼籲團結,電影的氣質和主題也契合了大衆心中的期許,如今距離電影上映已經過去了25年之久,朝韓兩國的發展局面卻跟當初電影中展現的那份願景相距甚遠。

正是印證了那句老話“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或許不久的将來,我們先看到的是大陸統一台灣?還是是韓朝之間的統一?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