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前我第一次聽說《阿基拉》後,這三個字便一直深深地埋在我心中,誰叫作者起了個好名字,可以同時讓東西方的人都牢牢記住(Akira)。

遺憾的是看完後挺失望,遠夠不着其口碑:

·内核看似想表達很多但每個方面都淺嘗辄止,浮于表面;

·多組人物關系間轉折生硬且突兀;

·畫風也有槽點,畫面細節比較失控,人物審美一言難盡……

因為電影故事在一團混亂中結束,于是在現在這個時代,網絡上的大儒們為了給電影“找場子”,各種牛鬼蛇神的解讀都出來了,什麼力量超過自身能力失控,什麼暗喻核能。你們也太xx能扯了,有沒有搞錯,人家作者根本就沒這意思!

嘗試通過這個電影作各種解讀去吹捧他,方向一開始就錯了,因為作者大友克洋根本就不是特别重視劇情的人。大友克洋的出名完全是其在畫面上開創了一個新的流派——日式賽博朋克寫實現代混亂風(我瞎概括的)。

為什麼《阿基拉》名留青史,看看他所在的年代,1988。在這之後我們所熟知的各種日本動畫還至少要等上10年才問世。在此之前動畫要麼是給兒童看的,要麼是仿造美式風格沒有日本文化的感覺。所以《阿基拉》的自成一派宛如開幕的核爆,在鈔能力的助攻下帶領日本動畫業沖向全世界。

所以《阿基拉》好看嗎,我覺得一般,畢竟他是一個先驅,在各方面還很不成熟。但這個先驅某種意義上拉開了未來二十年動畫的黃金時代帷幕,讓先鋒藝術走向普羅大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