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築女孩看《築夢情緣》大結局:沈家兄妹報仇成功,“蓋樓”CP終于攜手并肩,完成了這趟逐夢之旅。
這部民國建築劇從開播時的屢受質疑,接近收官時熱度一路飙升,從不被看好到不斷牽扯觀衆的心,《築夢情緣》以超強卡司鑄造“強情節”,書寫“強情懷”,最終完成文化自信和正能量的“強輸出”。
從下飯甜劇到虐戀情深,以“強劇情”完成情緒傳達
在看一部新劇時,有35%的用戶僅觀看了第一集前7分鐘就棄劇了。也就是說,劇集的前7分鐘是流量集中的高地。
“生死7分鐘,黃金前三集。”開篇高能的《築夢情緣》,第一幕就是楊幂飾演的傅函君與霍建華飾演的沈其南決裂現場,寥寥幾句對話牽扯出複雜的家庭、親情、愛情糾葛。
以倒叙的手法赢得觀衆的興趣和期待後,接下來的四集回憶裡故事更是層層轉折,信息量巨大。槍殺、逃亡、樓市崩盤、官商勾結、千金小姐身世之謎……節奏緊湊不拖沓,在高潮叠起的劇情裡勾畫出時代背景和人物關系,漏掉絲毫劇情點,就容易看不懂了。
随着男主一家突生變故,父母被害、兄妹離散,少年沈其南前途未蔔,牽動着觀衆的心。
觀衆的情緒也被調動起來,紛紛在彈幕裡讨論、猜測四兄妹将來的命運。
有了前面高飽和度的内容作鋪墊,第五集出場的楊幂和霍建華,一上場就撒狗糧。參加傅函君的畢業典禮時,遇到滋事者,沈其南抱起傅函君就走,男友力爆棚。
明明特意準備了禮物趕來,嘴上卻說着“順路”,畢竟見喜歡的人“天南地北都順路”。
接着又開啟風雨無阻送飯模式,雖然送飯套路常見,但在華哥的深情注視下依然甜出新高度。
青梅竹馬的傅函君、沈其南,又是玫瑰花瓣雨、又是相約吃西餐、“背對背”上藥……
高甜劇情,幾乎每集都有糖,構成了觀衆的追劇動力。
不過,前期有多甜,決裂時就有多虐。剛和傅函君私定終生的沈其南,被告知當年父親被殺的真相,與傅家決裂,故事被推向一個高潮。
而後傅函君誤以為沈其南被害,看到其遺物和骨灰悲痛欲絕。從不信到不願信,再到無奈之下不得不信,從滿臉的疑惑到崩潰大哭,以至于手捧骨灰壇走出之後的昏倒,虐心指數飙升。
劇集過半之時,《築夢情緣》又以張力十足的強情節再次達成收視破1成就。
從前期的撒狗糧到後期的虐戀升級,《築夢情緣》用強有力的戲劇性情節不斷調動觀衆與劇中角色同感,達到情緒高點。
沈其南與傅函君青梅竹馬的愛情遭遇家仇的阻礙,當觀衆們以為劇情将如往常一樣開始生死虐戀的時候,《築夢情緣》卻并沒有沉浸在個人的愛恨情仇裡,而是借着男女主雙雙逆襲而帶着觀衆們一頭紮進了時代洪流,去見證那個年代一個行業的人生百态,使得整部劇的氣質瞬間從甜到虐又升級為“燃”。
以建築行業為切口,書寫“強時代”下的風骨氣節
回望中華曆史,民國是一個特殊的年代,也是一個大師雲集的年代。堅船利炮打開了閉鎖的大門,西方的思想知識技術湧入國内,這一時期有創新,有堅守,有沖突,也有融合。生于民國的一批文人、報人,“一為文人,便無足觀”,“甯鳴而死,不默而生”其名已湮沒,但氣節猶存。
因此以民國為背景的影視劇,其對于民國風貌的展現不僅限于服化道的還原,更在于民國風骨的書寫。
《築夢情緣》講述民國時代背景下的建築行業從業人員的命運起伏。民國是一個過渡特征很強的時段,新舊雜糅,傳統與現代之間複雜交織。20世紀20年代的上海灘,正如劇中的商會會長章炳坤所說“自開埠以來,都是洋建築師的天下,我們華人建築師可謂舉步維艱”,以西式建築為主,中式建築并存。
從置景來看,人流如織的十裡洋場、年代感十足的石闆路、黃包車、熱鬧紛繁的商家招牌,都是典型的民國樣貌。
劇中的“上海第一高樓”,最早出現在第一集永晟營造的傅建成辦公室内,設計上借鑒了上海百老彙大廈的局部造型。并且是确實在上海建築曆史上出現過的,原版就是坐落于外灘地标的和平飯店。
《築夢情緣》中的建築和環境設計,在複原時代背景之外,也緻敬了彼時的建築行業。
從畫面來看,《築夢情緣》的調色和構景以低飽和度為主,仿佛一張張飽經滄桑的老照片,形成一種天然的年代濾鏡。光影斑駁的街頭、沉悶狹仄的内景,流露出厚重的時代感,
從服化來看,霍建華的工裝造型、楊幂的旗袍、洋裝造型,都是複古的民國風。
傅函君宣傳永晟的一段長鏡頭中,出鏡的有衣着得體的男士、穿着正裝與工作服的女士。
旗袍、洋裝、工衫奇妙的融合在一起,正如每一位都在時代的洪流中為生活努力着,不論性别,不論職業。
從人物成長經曆來看,由于彼時近代建築業發展還未成熟,傅函君所代表的建築設計師、沈其南所代表的營造師,都是在時代浪潮下曆經磨砺方才蛻變成長的。
家世顯赫的傅函君,接受了優質教育,對底層營造師也能予以人文關懷,認為人人生而平等,在中山陵設計競賽中匿名投稿,憑實力赢得名譽獎,打破業界對女性的偏見。
個性倔強而堅韌,不願随波逐流,追求獨立的事業和人格。
從傅函君身上,依稀能辨識出林徽因、張愛玲、蕭紅等一批民國傑出女性的特質。
時代為角色賦予更多張力。在這幅底色黯淡的群像中,沈其南、傅函君作為民族建築師代表,所言所行無一不體現時代風骨,尤以号召建築行業的“發展華界,抗衡租界”打出救亡圖存的時代最強音。
從服化背景到故事發展脈絡,無論是場景構圖,還是人物形象設計,都融合了民國元素。《築夢情緣》以情懷動人,帶觀衆回到那個風雲激蕩,時勢造英雄的時代,體會時代風骨。
以人為本匠心注解,文化自信“強輸出”抵達觀衆
“傳統不會說話,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去用創造性的方式跟傳統對話”、“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曆史的國家,我們應該愛惜自己的文明”…… 《築夢情緣》中的一系列台詞都是文化自信的一種 “強輸出”。
傅函君作為優秀畢業生代表發言,談的是“以人為本”。
沈其南想通過“大上海計劃”的道路改造、危房翻新、公共建築和平民村建設來實現舊城改造,進而保障貧苦百姓的日常生活。
《尚書》曰“民為邦本”,孟子有言:“民為貴,社稷次之。”人本精神是匠心,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主脈。劇中所宣揚的以人為本,超越了建築行業的局限,是為文化自信注解。
《築夢情緣》聚焦建築業,但并不囿于一行一業。主角們以技術建築,以匠心建築,更以中華五千年的瑰麗文明建築。
不崇洋媚外,更不盲目自信,關于中國建築與西方建築之間的讨論是對堅守與傳承最好的表達。
借助直白卻深刻的台詞輸出文化自信的同時,《築夢情緣》也以劇中人的行為對文化自信加以外化。
傅函君堅持在設計中加入中國元素,保留中華文化的傳承價值,汲取西方風格的營養,尋找紮根「舊」和标立「新」之間的平衡感,将兩種價值融合到自己的圖紙上。
沈其南研制“紅磚”,甘心公開配方,從技術層面支持國家建築業的發展,減少對“外國造”物件的依賴。
聚焦動蕩年代,刻畫匠人風骨、家國情懷,正三觀、正能量的《築夢情緣》以民國時期建築行業曆經起伏波折後的複興映射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構成現實關照。在強劇情、強時代之上,加蓋文化自信與現實主義的高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