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看了電視劇——《潛伏》。一開始看,主要是被翠平的反差感吸引,看着看着,職場劇部分也很吸引人,再看着看着,發現這部劇太悲傷。

保密局的每個人物,都要有欲望,被欲望牽引着,才能做事。馬奎和陸橋山的欲望是升官,是獲權。吳站長原本也是愛好哲學的有志青年,研究“凝聚意志,保衛領袖”八個字研究了十五年,研究的結果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所以他的欲望是錢,是對餘則成的勸告“去過平靜的生活”。我喜歡李涯,他有鋒芒,穿衣服也帥,他有“忠于黨國”的信仰,看起來很正派,為了黨國暗殺學生,歸根結底也是為了滿足自己“忠于黨國”的私欲而害人。餘則成自去南京刺殺日僞李海豐,就能看出他的覺悟,李海豐死前問他是“南京的還是延安的”,他說“抗日的”,當他發現了國民政府的虛僞,意識到和平解放是幻想後,改變了立場。餘則成的信仰是經過判斷,以善良為基礎,所以他徹底暴露在晚秋面前後,他仍将她送去解放區,放走地主王占金……

雖然最後幾集看的很心痛,但是相比小時候看《亮劍》,已經能夠欣賞這類結局了,不寫happy ending,生活相比于“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不再有煩惱”,更會面對這些赤裸裸的現實。

餘則成為了他的“信仰”,個人幸福實在令人痛心。左藍死時,隻能“讓悲傷地盡量來,但要盡快過去”,與翠平匆匆相見一瞥就是生離。當1950年他在台灣望着自己與晚秋的結婚證,落下眼淚,他心裡是怎麼想的,他會覺得值得嗎?編劇把結尾拍得令人心痛,直接升華了這部劇,“太行山的女人”不會哭哭啼啼,翠平的後半生也出不了鎮子,隻能在太行山守望,他們能把信仰置于個人幸福之後,這實在偉大。隻是,有時候信仰真是有毒的東西。

潛伏之小人物刻畫的非常好。我很喜歡謝若林,和站長一樣,金句頻出“這裡有兩根金條,你告訴我哪根是高尚的,哪根是龌龊的”“亂世就是舞台”“餃子,又見餃子,跟父母永别前的最後一頓飯,就是餃子”。

如果要從整體上挑一位最完善的成長線,我非常喜歡晚秋,“就是憂傷”的晚秋,喜歡“要不是新時代擋了路,做小也就做了”的晚秋。從浮萍般的生活,“死了一回”以後成長為戰士,從不知道怎麼活,到活出了自己,我相信,她最後一定不再困囿于餘則成了,真特麼牛逼。我特喜歡的幾段台詞與晚秋有關(一段餘則成勸送絕望的晚秋去解放區,一段晚秋寫的普通的孩子勸深海回家,一會做最後摘錄)。

回到最初的問題,要擁有什麼樣的信仰,才能幸福的生活?也許,我們先要定義什麼是信仰,什麼是幸福。從一般的角度理解,有些人為了信仰不惜放棄幸福的生活,有些人沒有信仰,才有了幸福生活吧。

台詞摘錄:

“你想想晚秋,你站在一列雄壯的隊伍裡,高唱着戰歌,邁開大步,去改變整個中國,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氣勢?一個小小的餘則成,隻是路邊的送行者,你揮揮手就過去了,再往前就是更有意義的生活。沮喪嗎?無非就是小布爾喬亞的無病呻吟,留戀他就是一種高度近視。有時候看得遠一點,不就什麼都有了嗎?包括愛。”

“老羅我問你,我們剛參加革命的時候和晚秋一樣年輕,那個時候我們知道中國的未來是什麼樣的嗎?知道嗎?不知道!你知道你戰死沙場以後,墳墓上是鮮花還是狗屎?知道嗎?不知道!戰士都是百煉成鋼,她痛恨這個政府痛恨這個時代,完全有可能成為一名戰士。不值得嗎?值得。……這樣的人我都愛。”

“下面請聽一個普通母親寫給兒子深海的詩,本台最近多次尋找深海,勸其回家,但始終沒有音信,希望這次深海能聽到,快快回家!

‘兒子,你快回來吧!

媽媽不再需要你的奔波;

聽到隆隆的炮聲了嗎?

那是媽媽呼喚你的心跳,

家裡的柴門為你打開,

炕頭的油燈為你點亮,

全家的牽挂啊!

是鮮紅美麗的窗花!

媽媽為你守歲為你祈禱,

回來吧,我的兒子,

媽媽等你回來,迎接1949年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