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圭吾的作品引入内地影視化之後,總是有“水土不服”的情況。
比如《嫌疑人X的獻身》《解憂雜貨店》等等,口碑都一言難盡。
如今,他的一部女性題材作品也被“本土化”了,《這就是回廊亭》。
電影的布景燈光,拍攝手法,包括演員們的演技都堪稱優秀,但是仍然沒有能夠改善故事的單薄。
首先要說一下,東野的作品想要成功影視化,難度是很大的。
首先,是故事背景,文化方面的差異。
東野是58年的生人,他早期的優秀作品,基本都集中在上世紀末。
比如,85年的《放學後》,99年的《秘密》,97年的《白夜行》等等。
東野的作品風格鮮明,将懸疑和案件完美結合,反映出日本充滿矛盾的現實狀況和個人生存狀況。
而這些東西,傳入到了中國之後,想要成功影視化,猶如拿上了一把雙刃劍。
首先影視劇是充滿熱度的,但是一旦改編不當,就會兩敗俱傷。
他的作品,多為表現人性的惡。
他之前也說過,“人性的獨白、社會的炎涼,這些是人類永遠需要關注的命題。”
作品中的人物犯罪,方式隻是其中之一。
東野的大部分筆墨,都在集中探讨人性,即他們走上犯罪之路的緣由。
人性的隐惡與救贖,是他永恒的主題。
很多日本讀者喜歡東野,并不僅僅因為小說的細緻推理,更重要的是作者文章中的時代情懷。
“慰藉卑微者飽受死亡威脅的靈魂”,很多人從那個時代走過,能夠引起觀衆們的共鳴,這些是很難“本土化”的。
《回廊亭》是東野圭吾作品中,極少地展現“女性複仇”的故事。
這部作品原著評分并不是很高,是他轉型時期的一部作品。
一個企業家去世,圍繞着他的遺産問題,回廊亭旅店展開了明争暗鬥。
每一個人都心懷叵測。
女主角枝梨子幫助企業家尋找私生子來繼承财産,卻和這個私生子有了一段感情。
最終,私生子火災中喪生,而女主角死裡逃生,變成了另外一種身份。
原著的描寫太過于黑暗,如果按照這樣拍攝,就一定過不了審。
所以,内地化需要展現人性溫暖和善良的一面。
于是,劇情就做了相應的調整,私生子杜宇的動機被削弱,他的狠戾也得做了和諧。
女主角是他的棋子,但是電影中改成了“不在他的預料”之中。
包括最後,女主角說,隻要有一束光,自己就會前行,也是對于人性美的肯定。
電影看起來“溫和”了不少,卻失去了原來的味兒。
劇情難以本土化,這也是不争的事實。
電影的運鏡,美術等方面還是可圈可點的。
古色古香的别墅院子,幽深的竹林掩映的回廊亭,冷色調的布景,襯托出每個人物的詭異和神秘,懸疑氛圍很濃。
在電影前半段,就安排了很多的高能情節,一部懸疑片,硬生生讓人看得後背發涼,很陰森。
任素汐,劉敏濤兩人的出色演繹,也讓角色深入人心。
這兩年的電影銀幕,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男性主角,很少見到雙女主的。
任素汐穿着的素色襯衣,劉敏濤的深色旗袍,端莊之下暗藏洶湧,兩人為愛複仇的較量,也很有看點。
然而,一切的表現方式,最終都是為了故事而服務的,前面的神神秘秘,後面卻很趕很倉促。
電影中的邏輯漏洞和作案動機,也是漏洞很多的。
最明顯的就是魔改過多,人物動機很牽強。
劉敏濤扮演的林珍惠,根據她的講述,她醞釀了20年的複仇,是因為兒子被遺棄,死在了孤兒院。
這一點沒有問題,是一個絕望的母親為孩子讨回公道的故事,很容易引起觀衆的共鳴。
然而,到了後來,她知道了自己的孩子沒有死,那為什麼還要複仇呢。
費盡心思,換DNA報告,讓孩子繼承财産,複仇動機到底是什麼呢?
第二,電影最前面的轉移屍體過程,警察敲門檢查防火,幾個人把警察糊弄得團團轉,也太過于誇張了。
纨绔子弟被鎖到了房子裡。
“身經百戰”的林家兒子和媳婦立馬就慌了,到處找鑰匙,也缺乏邏輯常識了。
第三,萱萱的工具人人設,和後面的劇情完全割裂。
懸疑電影,浪費鏡頭和情節應該是很少的,而萱萱的一系列行為,包括她的死亡,和後來的“為愛複仇”主題有什麼關聯呢?
很明顯,單薄的,邏輯不能自洽的叙事,實在難以撐得起這部電影的體量。
開分應該在6.5分左右,可惜了一流的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