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白日夢想家》是由本·斯蒂勒執導的奇幻劇情片。本·斯蒂勒,克裡斯汀·韋格,西恩·潘領銜主演。影片于2013年12月25日在美國上映。

  電影講述的是關于一個叫做沃爾特·米蒂的男人,他是雜志社的相片底片管理員,生活平庸低調,暗戀自己的女同事謝莉爾。他經常沉浸在自己的白日夢裡,因此在公司偶爾還要遭受的調侃捉弄。

  而他的白日夢大多都是當他在現實生活中經曆的事情不如意時,他就會思維發散進入自己的白日夢裡成為英雄,讓劇情按着自己的想法進行。

  故事的起因是沃爾特所在的《生活》雜志公司要面臨裁員,拍攝雜志封面的攝影師尚•恩康諾寄來了最後一次的一組膠卷底片。沃爾特16年來一直是尚恩的唯一膠卷底片處理人,他一直用心的把尚恩的照片處理,表達出尚恩想表達的。和這最後一組照片一起寄來的還有沃爾特的生日禮物——一隻皮夾。皮夾上印着《生活》雜志的理念:“To see the world, 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

  To see behind walls, to draw closer.

  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

  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

  譯為:“去看看世界,去面對危險,去打破局限,去拉進距離,去找到彼此,去感受一切。這就是《生活》的意義。”

...

  而尚恩所說的想用來當封面的第25号底片,是他有史以來最好的照片,他認為這就是生活的精髓。但是第25号底片卻不見蹤影。

  因為尚恩行蹤飄忽不定,且不用手機。

  在上司的壓迫、工司裁員的壓力和秉承着認真對待最後一次膠卷的決心下,沃爾特根據尚恩寄來的這一卷膠片研究尚恩的旅行蹤迹,決定踏上尋找尚恩的旅途。

  一路上他可能做了從前他怎麼都想象不到的事情,他和鲨魚搏鬥,跳上酗酒駕駛員的飛機,跨越大海,和一群船員奔跑在冰島的土地上争搶唯一一輛自行車,攀登喜馬拉雅上,接受山神的禮贊等等等等。然後終于在喜馬拉雅的山頂找到了尚恩,然後又戲劇性的得知原來第25号底片裝在那隻被他丢棄了的皮夾裡。

...
...
...
...
...
...

  後來那個皮夾被他的母親收了起來,最終他還是找到了第25号底片。他拿着底片走進公司,很霸氣的對那個刁難嘲諷他的上司說“你根本就不懂得《生活》雜志的座右銘,你根本就不必這麼讨厭,随意的對待那些一點點苦心經營起這本雜志的人。”

  後來他再拿遣散費的時候,他又遇到了謝麗爾,他們一路走在街上,路過雜志社的時候看到了最後一期雜志的封面,然後他們緩緩的走着,拉起手,走入了人群。

...

  小的時候我就一直被推薦我看這部電影,我對于我媽推薦我的東西一向都是持抵觸态度,雖然最後經過我親身證實,這些推薦都很好。

當我一兩個月前打開這部電影的時候,看了一會後又被對于沃爾特白日夢裡面有些誇張,演的就像漫威一樣的鏡頭震驚,我心裡面在想的就是,果然,這完全就不好看啊。

  但是當我一點點把它看下去的時候,我又一點點被它震撼。後面幾個鏡頭又總是讓我深深動容,掉下眼淚。

  也許當聽故事開頭,你會覺得這肯定是一個宏大複雜的懸疑電影:尋找第25号底片,可是當沃爾特一路拔山涉水走來,最後卻又戲劇性的發現原來第25号就在自己的皮夾裡。

  電影裡把他跳進深海,在冰島廣袤的平原裡滑滑闆的場面描繪的那麼宏大感動,可是後面一轉頭他在喜馬拉雅山上打電話的時候就找到了尚恩。

...

  讓我一時久久回不過神來,開頭的那麼聲勢浩大,現在似乎都是那麼的隻道是尋常。

  這樣描繪手法我以前也在皮克斯的一部動畫電影《二分之一魔法》裡面看過,裡面的主人公兜兜轉轉,曆經磨難與冒險去尋找父親的上半身,最後卻發現自己已經和哥哥與父親的下半身完成了願望清單上的所有事情。沒有我原以為的找到了魔法石,恢複了父親。

...

  就像沃爾特一樣,他們找到的都是沒有找到,但是他們又确實是找到了。

  佛說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那麼不如說《白日夢想家》裡沃爾特演繹的就是自己的生活,在開始的時候相親網站上的一個叫托德的人想幫他填寫資料卡片讓他可以和謝麗爾聊天,問他做過什麼有意義的事情,他說沒有。

  後來當他把他的旅程一切告訴托德,僅僅兩個小時就有兩百個人和他打招呼,而沃爾特最後告訴托德希望把賬戶注銷。

  可以說是沃爾特保持本心因為謝麗爾注銷了賬戶,所以他追随她而去;更多的我認為的是他得到了沒有意識到的,他的心态已經改變了。

...

  他走過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已然領會了“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甯靜。

  當他和托德相見的時候托德忍不住說:“you are so not how I pictur you !”

  托德從前想象的華特也許沒錯:平庸無奇,但是現在的他面前的人也是沃爾特沒錯。

  主演的演技真的很好,前後演繹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氣質。

  老子那句:“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時我站在别人的後腦勺後面看她黑色的頭發,黑到深處折射出來的就是灰白,同樣都是這個道理。“士别三日,當刮目相待相看”是很正确的,永遠不要用相同的目光去看待同樣一個人,生活會改變他們,從前的過錯與不堪同樣都能夠煙消雲散。

  所以就像《生活》雜志的那句座右銘一樣:“去看看世界,去面對危險,去打破局限,去拉進距離,去找到彼此,去感受一切。這就是《生活》的意義。”

...

  我在讀《月亮與六便士》的時候看到了斯特洛夫在妻子布蘭奇自殺後的一段話:“他現在渴望着,渴望着他從前放棄的安穩生活。’世界冰冷而殘酷。沒有人知道我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我們必須深懷謙卑。我們必須看到甯靜之美。我們必須隐忍的生活。這樣命運之神才不會注目我們。讓我們去尋求淳樸、善良者的愛吧。他們的無知比我們的知識更可貴。讓我們保持沉默,滿足于我們小小的角落,像他們一樣平靜溫順吧。這才是生活的智慧。”

...

  也許我們都希望自己是堂吉诃德,騎上驢就能去經曆冒險,也許到頭來又發現一切還是那麼平凡。豐子恺先生有一本書,就名作萬般滋味,皆是生活。

  有人選擇平凡,有人選擇卓著,在《白日夢想家》裡華特尋找25号底片的旅程那麼浩大漫長,我一度以為這是一部動作懸疑片,但是看到25号底片後又恍然大悟。

  說不清這是什麼樣的一種感覺,也許生活就是他皮夾上的那幾行字。

去平凡裡冒險,去冒險裡平凡,這才是生活。

  當沃爾特在格陵蘭島上猶豫是否要跳上那架危險的直升機時,在他的白日夢裡謝麗爾出現唱了一首major Tom,鼓勵他義無反顧的直躍而上。

...
...

  對于白日夢的定義,是好是壞,是否有一個清楚的定義。

白日夢是我們平日裡得不到的朝思暮想,可是夜晚輾轉反側時卻又總不能夢到。以前看過這樣一句話:“我們都需要一些虛無的慰藉去繼續生活。”

  當沃爾特在機場和托德對話時,托德問他:“你最近還做你的白日夢嗎?”沃爾特說:“不常了。”

...

  所以也許當我們一點點有勇氣把白日夢變成現實,那麼白日夢也就不會被賦予意義,戰勝虛無的時間了。

  所以隻有當我們在理性與感性之間找到那個适度的平衡點,才能真正的去好好生活。

  影片裡還有一處令我淚下的,是在喜馬拉雅山上尚恩在拍攝那頭雪豹。當雪豹走入他的鏡頭是,沃爾特問他:“你打算什麼時候拍?”

 尚恩說:“有時我不拍,如果我喜歡某一刻,我是說,就我個人而言,我不希望讓相機打擾這一刻。我隻是想留在這一刻。對,此時此地。現在,你看,它走了,它走了。”

...
...

  這句話在整部影片裡對我最為震撼,當我在台下聽音樂會聽的出神,看風景看得迷戀,相較于熱情鼓掌,和絞盡腦汁的在腦海裡用文字去描繪畫面,它給我提供裡第三種可能:不去鼓掌,不去描繪,我隻是希望它能多停留一刻。

  豆瓣上一位叫私享史的網友留下這段評論:“歌曲和原聲俱佳,片頭字幕有趣。特别喜歡肖恩潘的那句台詞:“Sometimes I don't. If I like a moment, for me, personally, I don't like to have the distraction of the camera. I just want to stay in it.”送給所有在博物館裡隻顧着拿長槍短炮咔嚓咔嚓而忘了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賞的人”。

  加缪說:“人生的意義,在于承擔人生無意義的勇氣。如果你一直在找人生的意義,你永遠不會生活。”

  好了,聽我說了這麼久,也許你一直好奇第25号底片到底是什麼,那天出刊,沃爾特和謝麗爾并排走在街上,報刊架上《生活》雜志的封面大的出奇,一個男人坐在水池前頂着眼鏡看向手中的底片,那個為《生活》雜志奉獻十六年的男人,才是《生活》(生活)的精髓。

...

 故事很平淡,卻帶給我暴風雨般的震撼。

...
...
...
白日夢想家 (2013)8.52013 / 美國 英國 / 劇情 喜劇 冒險 / 本·斯蒂勒 / 本·斯蒂勒 克裡斯汀·韋格
...
1/2的魔法 (2020)7.62020 / 美國 / 喜劇 動畫 奇幻 / 丹·斯坎隆 / 湯姆·赫蘭德 克裡斯·帕拉特
...
月亮與六便士8.8[英]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 2017 / 浙江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