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2星的原因倒不是真的覺得「較差」,但是實在是給不了三星是因為三星被釋義為「還行」,which我認為不行,隻是還沒到較差,因為畢竟選題沒錯,謝謝導演想到了這樣的題材,想到了85歲的媽媽仍然是媽媽。但我不知道是不是被過度營銷了,我覺得,這部劇,被高開低走了—或者說,整部戲最感人的就是它的設定:更年邁的媽媽要照顧患有阿茲海默的年邁的女兒—但,這就是全部了。

接下來是按照順序的一些情節的感受:

剛開場:母女倆的生活氣息很弱,我不知道導演想表達什麼,是老姑娘和媽媽常年生活在一起的那種不對付?是老太太的表面那種古怪老頑童,女兒表面上的瞪眼不買賬,實際倆人母女情深?但我不懂這麼設立的意義是什麼,女兒一輩子未婚和父母住在一起,現在父親離開了,隻有年邁的母親,為什麼一定要表現這種沖突,我實在不理解把母女倆拍攝的表面别扭的意義。思前想後可能有一個目的,就是女兒病前媽媽是老頑童,女兒生病後媽媽雖年邁但是無論什麼年紀仍然為母則剛,但是,我感受不到這樣的沖突的帶來的益處,甚至乎導演拍攝的細節讓我覺得太過了還有點尴尬,比如刻意的紅酒杯,怼着拍的煙頭,媽媽到門前拿着啤酒問女兒:來一杯嗎?啊,太尴尬了,重點是媽媽最開始的語氣字正腔圓,感覺和女兒的對話不是很有生活氣息(雖然我知道她的人設是一個很有腔調的人,但是有腔調和出戲是兩碼事),很明顯,一開頭老太太有點點機靈過頭了…..導演恨不得拿個喇叭對着你的耳邊說:快看這對老知識分子母女有沖突,不對付,快看她們有腔調,快看她們年紀這麼大還喝酒抽煙….觀衆:所以故事是??

後面有一段值得一提的我的哭點,就是女兒确診後,從問了醫生那裡後,她戲裡那段沒說過話,一直是媽媽的話語和表演,和之前的傲嬌不同,媽媽雖然當時還不知情,但是潛意識的催使,她突然更母親了一點,倆人對戲,吃飯,母親「喋喋不休」,不論多老年邁,啊,這是媽媽啊,淚目????

鏡頭感覺很有分離感

後來媽媽被送去療養院還是哪裡,過了一天就回來了,女兒告知了病情,媽媽突然一下轉變态度,表現的十分理解和聽話,連連說:對不起,說真希望這個病是我得,我太粗心了。咋一眼看台詞很合理,但是媽媽的表演其實有點抽離,突然一下的轉變,很突兀,大概是導演希望能夠跟之前的老頑童形象産生對比,突出轉變,但是,前面的老頑童太刻意,這裡的道歉,也太刻意。我帶入了一下,這不是女兒說她割到手了,她受什麼傷了,她是确診得了阿茲海默诶,我們都知道的阿茲海默诶,通俗點來講衆所周知的老年病:老年癡呆,她是女兒诶,怎麼可以她比我先病,這樣的情緒沖擊,我覺得戲裡的那幾句台詞,沒架住這裡應該有的情緒爆點。

真的很刻意……

後來媽媽飯桌上鼓勵女兒:喵,鼻子上弄一點蛋糕還是什麼的,啊,真的很刻意…

然後提一下本文和本電影都毫無意義的一段戲一個角:文淇??!!!出現的意義是什麼???無聊透頂??女兒病了,所以公交車上被人構陷,記不得????表達病了就要這麼來表達????可以,但沒必要,純粹湊時長,湊沖突。。。

女兒尿褲子那裡,為啥密碼鎖突然門打不開了?!有毒吧!講她尿褲子沒有别的講法嗎?!好的我懂,情急之下對吧?

女兒不吃藥那裡,非不要吃維生素,為什麼??稱歸塵土歸土,就是不吃維生素。抱歉,get不到。

超市打架那裡,那個被偷錢包的人,十分不講理,劇情也十分不講理,和文淇那段一樣,十分可以,甚至母女倆跑起來古惑仔文學那裡,也很刻意。。。後面母女的互動都很刻意

到這裡我基本就不想看了,根本就是騙眼淚的題材,強行加了劇情編進去,湊數罷了。說真的,如果可以的話,劇情哪怕不夠,拍短一點也可以,OK嗎?

其實整部戲到後面基本都是在表達:女兒對媽媽—我有沒有給你添麻煩,我不記得你了,但我感激你,我愛你,我又記得你了。媽媽對女兒:照顧照顧照顧。文淇:毫無意義。養老院:工具人。

題外話:電影今夕何夕?母女都不用手機,故意搞得這種很古早的氛圍,導演認為這個不重要?或者說就是要這樣,母親才會突然從養老院回來,母女從不電話溝通,從不看電視?密碼鎖?

後面,我已經無聊的躺下了,硬撐,終于到了三年後了,我覺得非常好,電影應該要結束了,結果!!結果!誰知道!!文淇出來報恩了?!有大餅!!!!!我徹底怒了!!

對所以垂垂老矣的生命們不能救贖必須要出現新一代新生命才會有朝氣?

對 所以相依為命沒有後代的女人們 生病後都十分悲哀隻配走向深淵和大海?

對 所以這部戲前面看似在講母親原來後面在講阿茲海默然後最後的最後你發現在講不要丁克?

垂垂老矣的故事裡 老東西們相互守護不好嗎??這你也要來judge也要來說道也要來管一管??

這讓我想起了夢華錄說是女權其實比誰都看不上女性

這部戲說是堅強母女相依為命其實根本不知道在說啥 啥都想說 啥也沒說 白白讓我前期太自我代入哭了一場

值得一提的是:最後母女兩個人在海邊起舞,潮漲潮落,自古如斯,海恒在,人非也,配樂和畫面,動人不已,讓我不自覺的感到遺憾,想起了海邊的曼徹斯特,如此的題材,如果能很subtle細潤的表達,該有多麼感人啊,畢竟,艱難的推着女兒前行的,那可是85歲的媽媽。

可是這部電影,沒做到。

————————

補充一提的一些:

— 電影太多bug 剛沒一一記全,補充下:後面女兒說的那個溺水的人???是誰,解答了嘛,有意義嗎??無語。// 片尾的小短片是阿爾茲海默症的一些病人們的短視頻,都很有愛,不過翻來覆去的,一直隻是幾個人,感覺有點敷衍,最後升華了,想緻敬很多,但最後緻敬是緻敬了一點,就一點,不多。和這部電影給人的感覺雷同:想表達很多,最後表達了一些,也不多。

— 我的兩位朋友都在我出戲後仍然在戲裡發出了不同程度的抽搐,所以我尊重這部戲的哭點和它感人的地方,但是還是那句話:好哭不等于好電影。

— 影片緻敬了阿茲海默,緻敬了媽媽嗎?我不知道。為什麼不呢?我不知道。在最後那段緻敬阿茲海默的文字出現前,我一直認為這部劇是講媽媽,畢竟,媽媽最後也帕金森早期了吧……

— 我的朋友看電影的時候帶入了,她說 老太太很像她的奶奶,所以她對影片不予差評,我尊重。 但是我不推薦看這部片子,7分+的豆瓣分數,選題至少貢獻了5分,演員貢獻了剩下的,而電影本子本身—毫無意義,這對媽媽和女兒上演員請就位演一場20分鐘的短片母女戲,照樣能惹哭你,就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