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與大家分享一下我個人的武術影視的美學價值TOP榜:
Top1 《太極宗師》吳京長城太極拳 感受: 賞心悅目,心曠神怡 鍊接:https://b23.tv/IEhIPzb
陳師行道長武當七星劍法 感受: 道法自然,人劍合一,輕靈飄逸 鍊接: https://b23.tv/zlshs4q
Top2 《赴山海》成毅李沉舟峨眉金頂打戲 感受: 氣定神閑,酣暢淋漓 (第27集15分左右開始 )
Top3 敬待後來者
(大家可以看視頻感受一下)
言歸正傳,既然是個人美學排行,那先說一下我的審美依據,其核心是中國傳統武學的“整勁”“功架”“發力”:動作是否蘊含“整勁”,是否具備“功架”,“發力”是否清晰通透。
何為整勁?即全身力量協調貫通,力沉腳底,松而不懈,力從地起,節節傳遞,而非身體局部發力;
何為功架?指招式間沉穩、工整的身體架構,這是力量的根基;
何為發力?是力量在瞬間的爆發與控制,講究“脆”與“透”。
吳京長城太極拳、陳師行道長武當七星劍法、成毅李沉舟峨眉金頂打戲,三者側重不同,但内核相通。吳京的太極是“人與天地合”,其美在圓融和諧的韻律;陳師行道長的劍法是“人與劍合”,其美在精準控制的飄逸;而成毅的李沉舟,則是“人與力合”,其美在将霸道的拳意,通過紮實的步法、節節貫穿的發力、挺拔的身架,具象為可視的“權力”與“氣勢”。而它們的共性在于,其美感都根植于對武術本身勁力與結構的深刻理解與極緻展現,這是武術的本體,即勁、勢、形。
此排名,一定不是否定其他經典和前輩。如《卧虎藏龍》的寫意、《一代宗師》的沉韻,其美學重心在于哲學表達與情緒渲染,武術常為“意境”服務。而李連傑等前輩的經典,則是“技擊美感”的教科書。我尤為喜歡李沉舟的打戲,是因其在武學本體“勁、勢、形”的純粹性上,達到了一個更偏重藝術表現的新高度,讓力量本身充滿了戲劇張力。
回顧武俠劇,打戲風格幾經流轉。以我而立之年的人生所看感受到的,張紀中制片前的武俠,多硬橋硬馬,實戰感強但藝術性稍欠;其後以張氏武俠為代表,飛天遁地,飄逸過甚而實感不足。如今,以成毅在《赴山海》中的表現為代表,我看到了一種融合:既保留了紮實的武術根基和力量感,又賦予了它符合現代審美的節奏、張力與藝術表現力,做到了“虛實相生”。
最後,想對成毅老師和《赴山海》說一聲謝謝。謝謝武指林峰老師、演員成毅老師和所有工作人員,感謝你們的創作,為我們帶來這樣一場酣暢淋漓的武術美學盛宴,讓李沉舟的拳法從文字變成了具有信服力的藝術形象,而李沉舟也将成為一個極具藝術價值和魅力的影視角色。成毅老師不僅演活了角色,更用身體語言為新武俠的打戲審美樹立了一個标杆:浪漫可天馬行空,但根骨必須立于真實的力學之美上。感謝他的匠心,讓我們看到武俠劇打戲新的可能。
最後的最後,想提一下中國武術,當然,我更願意用武學這個詞。
武學,之于中國,遠不止于搏擊之術,它是一套關于身體、意志與天地和諧共處的哲學,是刻在我們文化基因裡的“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中國人的尚武精神,并非好勇鬥狠,并非争強好勝,而是 一種自強不息、堅持正義的精神品質 ,是《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是曾子所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是一種内在的、不屈不撓的生命力與擔當。
因此,我贊賞《赴山海》這樣的作品。它不僅僅提供了一場視覺盛宴,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種嚴謹且充滿美感的方式,将武學的力與美、俠者的義與勇,呈現于熒幕。這或許能在無數觀者,尤其是孩童和少年心中,種下一顆名為“俠義”與“尚武”的種子。這顆種子關乎正氣、關乎力量、關乎擔當,它将伴随成長,靜待花開。
也正因懷着這份期待,我将我的TOP3之位空置,期盼未來有更多的創作者和演員,能秉承這份對武學本體的敬畏與藝術探索的勇氣,為我們帶來新的震撼,共同将中國武俠的美學推向一個新的高峰。
PS:本文章隻提了李沉舟,蕭秋水的打戲呢?其實李沉舟已給出了回答,招式不錯,但還不夠火候。(另,劍比拳難,十年磨一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