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一部作品,主要看兩點,第一是靈魂,第二是手藝,作為一部曆史劇,手藝的高低其實沒那麼重要,過得去就行,主要還得看靈魂。
靈魂是什麼?靈魂是創作的目的,沒有人會無緣無故地創作一部作品,有的是為了錢,有的是為了傳遞某種思想,我覺得《顯微鏡下的大明》屬于後者,而且是後者中的佼佼者。
風調雨順敬龍王,收成不佳求龍王,顆粒無收打龍王。
這是劇中最經典的台詞,沒有之一,這句話看似簡單,實則包羅萬象,整部劇的思想精髓全在這句話裡。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絲絹案就是圍繞着這句話來展開的。
先看其一,劇中百姓疾苦了數十年,一直未反,然而随着案情的推進,被人略施小計,稍一煽動,突然就反了;
再看其二,人丁絲絹稅均攤下來其實并沒有多少錢,一縣百姓獨擔了幾十年也未曾察覺,然而就是這麼一點毛毛稅,其它七縣的父母官卻死活不敢往自己轄區的百姓身上攬,直到劇終案結,朝廷下達的旨意也沒有要求七縣百姓分攤一分一毫;
以上兩點說明什麼?說明百十年來,百姓的狀态一直介于“求龍王”和“打龍王”之間,為官者心知肚明而不改,這才是全劇的重點。
所以,作品取材于絲絹案,而非官逼民反案,亦非欺男霸女案,馬伯庸的創作目的也并不是為了揭露鄉紳的欺壓之惡,而是想強調士林的火候之毒。
掌握火候的妙處并不在壓,而在護,護得你剛好食果腹,護得你剛好衣蔽體,護得你眼睜睜看着鄉紳巧取豪奪而心存僥幸。
相比壓,護才是大惡,這種惡可以颠倒是非,可以麻痹神經,可以讓錯一直錯下去,這才是作品真正想要傳遞的思想。
領會了這層深意,觀衆可以自行聯想當下種種,回味之後再來品品這句話。
風調雨順敬龍王,收成不佳求龍王,顆粒無收打龍王。
你若為官,是想讓百姓“敬”你,“打”你,還是“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