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說這部電影之前,讓我們來回憶一下初中時期的課,其中有一堂課說到什麼是“人”,亦或者說“人”是什麼。從“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一觀點出發,必然得出結論:人的最根本的特性是人的社會性;人既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屬性;所謂自然屬性是指人的肉體存在及其特性;所謂社會屬性是指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人與人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自然屬性是人存在的基礎, 但人之所以為人, 不在于人的自然性, 而在于人的社會性;人的社會性在階級社會中突出地表現為人的階級性。

說到這再讓我們看看什麼是“政治”,還是回到初中的課堂,政治是各種團體進行集體決策的一個過程,也是各種團體或個人為了各自的利益所結成的特定關系,尤指對于某一政治實體的統治,例如統治一個國家,亦指對于一國内外事務之監督與管制。一般來說,這個詞多用來指政府、政黨等治理國家的行為。然而社會學家也用來指涉包括各種利益機構、學校、宗教機構在内的相互之間的關系。

有了之前的兩個鋪墊我們來看看《犬之島》,電影講述的是“小男孩”推翻“大人”政權的故事。(我們姑且這麼分,好記憶些)起初“大人”政權用犬流感的事件轉移了大衆視野,同時也轉移了與日俱增的社會矛盾。随着時間的推演發現,犬流感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時間,而是可以為之所利用的政治工具。所以才會有後來對第三方研發出來的疫苗解藥熟視無睹。

我們參與者遊戲 同樣我們也是遊戲本身。看似我們被遊戲規則束縛着,我們每一個人都将影響着當下以及未來一段時間的結果。但最終我們都将被複制型所擊敗,因為他們才是這規則裡面的大多數,也是最能适應這個規則的類型。

小男孩推翻了大人政權後也是走上了大人的老路,比如同樣任人唯親。少許的區别可能是目前的他比大人善良一些,對違反規則的人仁慈了一些而已,但是還是換湯不換藥。所以在現在社會用政治更叠來改變環境的代價太大了,先進型的人類社會組織,應該依靠自身的政體更新來實現這一目的。相較前者代價小得多,容錯性也較高,即便錯了也可以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