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月份看過的電影裡最喜歡的一部《走走停停》,故事是一個不入流的編劇在外闖蕩十幾年後回家發生的一系列事情:老同學來找自己拍紀錄片,自己在老同學勸說下起了拍故事片的想法,于是夥同媽媽,妹妹,老同學,搭起一個草台班子,風風火火拍片,結果失敗,碰一鼻子灰。這當中,還拒絕了為自己奔波到處讨人情找工作的父母。拍的紀錄片也給惡意剪輯為一個遊手好閑的白日夢想家。
偶爾的戲谑與反轉,讓整部片子也不會顯得沉悶 同時,可能是頗真誠的自我投射,也讓這部片子在最後造夢的同時,不至于像看以往所謂溫情脈脈的片子而覺得矯情生厭。
這部片子好就好在一個真,創作者拍自己的故事,一不存在居高臨下對不了解事物的胡謅,二是自戀而有度,知道自己幾斤幾兩,這自戀便成了一種節制的調侃。
寫自己的故事,在日常裡加一點狗血。狗血裡摻着大家所面臨的普遍現象:就業難,就業糟。于是,選擇了退一步開闊天空的躺平式擺法。
按說,退回家當按家庭倫理劇的邏輯再大大的渲染一番。創作者這裡選擇了回歸生活。你回家,好我嘴你兩句,背後仍然為你操心,帶兩瓶酒挨個找老友;知道你手頭緊,偷偷給你塞點錢;嘴上不願意,仍然挑起了錄音杆。
開始拍片後,似乎就成了媽媽和兒子的主場,父親則偷着躲着,心裡一百個不樂意,也隻能離得遠遠的。 之後,媽媽突然昏倒,突然舉辦葬禮後,一切草草地收場。而父親整場似乎像是打醬油的工具人一樣,既不出現,也沒什麼作用。
但父親是戲拍下去的關鍵,父親站在窗前,穿上母親的衣服,擺弄着廚闆上的東西,父親背過身。大家都恍惚了,媽媽似乎又站在這裡了,幾十年的光陰凝縮在這個短暫的鏡頭裡。父親和媽媽生活那麼久,媽媽的一呼一吸,一颦一簇,他當然清清楚楚。
正是因為回扣生活,一個人物活起來也可以僅僅隻用一個鏡頭。
當然還有,主角若有若無的情感,在和紀錄片導演高速上一前一後的試探裡同樣精巧。剛看到你,似乎有可能,往前湊一湊。看到你跟着老公帶着小孩,于是識趣地退後。再想一想,本來就沒什麼,便釋懷地向前。
用電影的方式來講述生活,本身就是很酷的事情。畢竟,電影在承載自我表達和藝術的同時,也有關照生活一角的魅力。
年度最佳:生活就是走走停停。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