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言簡意赅,這是一部乳法大片。
堂堂法蘭西帝國締造者,被塑造成了一個自大狂妄,粗魯野蠻,還戀愛腦的暴君。
全片幾乎沒有展現拿破侖的任何功績,甚至連他的軍事才能都沒有得到體現。在外征戰,在家和愛妻輪番PUA,電影很大篇幅都是以兩人的愛情線為展開。兩個人示愛的方式要麼是坐在一起,互相幹瞪眼,要麼就是一起做。
夫妻雙方情緒都不穩定,一會兒互訴衷腸,一會兒互扔刀叉,一會兒因為出軌吵,一會兒因為生不出孩子吵(這不廢話麼,廣電把所有激情戲都删光了,怎麼生的出來。)導演似乎是想拍攝拿破侖背後那複雜的虐戀情史,但問題是你呈現出來的效果是虐觀衆啊!
最後的滑鐵盧戰役,導演一定拍的很爽,拿破侖大敗,馬都上不穩,反觀英軍将領一幅胸有成竹的樣子,差點沒把志得意滿寫在電影幕布上了。鏡頭裡面全是英軍戰無不勝的景象,法軍反而淪為陪襯,這是把别人的題材拍成了自己的主旋律啊。
縱觀全片,我看不到君王,更看不到史詩。我看到了制作者的傲慢,和對那段曆史的玩弄。唯一可說的,便是服化道做的還不錯,尺度也還可以,有幾場戲很寫實。不過全片BBC濾鏡真讓我受不了。
我其實是很喜歡導演雷德利·斯科特的,他的《角鬥士》,《火星救援》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他的處女座就在戛納電影節拔得頭籌,斬獲大獎。
但在這部電影裡,我看到的卻是傲慢和偏見,但這種偏見,這種戾氣,已經脫離了導演個人層面,而是對那段曆史,對拿破侖這個人物本身的偏見。這絕對不是導演水平退步的結果,而是意識歪斜的結果。
這是英國對于法國的偏見,橫跨百年曆史的仇恨。這種偏見在電影中得到立體化呈現,又在影片上映後得到了直觀反饋。英國媒體好評如潮,法國媒體卻是噓聲連連。
一個法國的英雄人物,被英國導演魔改,最後在美國的流媒體上登陸。而在這迷幻的背後,折射出了法國電影工業體系的不完備。
法國導演以拍攝文藝片為主,充滿浪漫的小資情調,而這種大場面大制作卻是法國電影體系無力支撐的,最後隻能把執導權交給他人,最後就隻能忍受默默魔改的命運。
據外媒報道,該片的制片成本在2億美元左右,這确實不是一筆小錢,但換個角度,如果隻靠一部電影,便可以污蔑乃至抹黑了法國一代偉人,抹殺他的功績,荼毒修改一代人的思想觀念。這又何嘗不是一筆穩賺的買賣呢?
和平演變、文化入侵、曆史虛無從未遠去,潛藏在暗處,趁勢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