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的觀影,全程都盡量讓自己不要共情,因為作為女性,隻要稍微代入一下就會感到窒息。即便如此,看到後1/4還是悲從中來。

大家都瘋了,無論哪位母親或女兒。唯一顯得正常的反倒是叛逆到跟人私奔的りっちゃん。

印象很深的一點在于劇中男性角色的存在感之稀薄,要麼隻是起到引導女性角色說台詞的作用,要麼像個沒有嘴的擺設,大多數時候,他們都隐身了。誠然父權制壓迫的是所有人,但它依然給男性留了後門,讓他們可以盡情躲進制度的縫隙裡,逃離所謂“不美好的家”。

最後被剩在密不透風的“家庭”這個牢籠裡的隻有女性,她們終其一生都無法從母親和女兒之外的人那裡獲得真正的愛與關注,更無法愛自己,因而隻能貪婪地依存于她們僅有的。像被過密種植在貧瘠土地上,隻能得到極其有限的陽光和雨水的植物,隻能彼此憎恨、踐踏,互相絞殺、掠奪,一起淪落為形形色色、令人作嘔又令人心碎的怪物。

然後,不得不生活在煉獄裡的她們,被成功逃脫的男人和協助他庇護他的女人,輕飄飄地這樣評價:不知道世間險惡的你除了家還能去哪裡,讓你留在家裡是在保護你。

相比起永遠無法實現在精神上與母親死别并獲得自我的るみこ,女兒さやか的形象更接近“覺醒的一代”。但是她真的能逃出這種無盡循環的因果報應嗎?即便一度被這種畸形的母女共生關系逼上絕路,她仍認為女人隻有“母親”和“女兒”兩種,而逼死女兒的原因應當在于母親。

一定會有人覺得,看起來似乎很溫馨的結尾是在給觀衆喂屎,我卻覺得很現實,冷靜又冷酷。在我們還年輕,還擁有充沛的能量的時候,我們會憤怒、會呐喊、會叛逆,然後我們會受挫、會流淚,最後,我們會和解,不管是真心的還是自欺欺人的。因為我們得活下去,在這個不講理的世界上盡量活下去。

那麼真的沒有第三條路嗎,一條不做任何人的母親,也不永遠做任何人的女兒,隻做自己的路?

想要實現這個願望,也許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就是讓自己先遠離結婚和生育。

但這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反抗嗎?這樣選擇的我或許也隻是在仗着周圍的溺愛和庇護在逃避而已,與那些我唾棄的懦弱男人沒什麼區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