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nlightening
首發:《環球銀幕》2024年11月刊
好萊塢對羅馬教廷的興趣由來已久,《教宗的繼承》在19年頒獎季的黑馬表現足以證明這一點。在今年的多倫多電影節,題材相似的《秘密會議》獲得了極佳的媒體和觀衆口碑;而有所不同的是,相較于《教宗的繼承》基于真實人物和事件,《秘密會議》改編自同名虛構小說。這部由愛德華·貝爾格(《西線無戰事》)導演、彼特·斯特勞(《鍋匠,裁縫,士兵,間諜》)編劇、拉爾夫·費因斯領銜主演的電影以令人瞠目結舌的反轉、豐富的細節和充滿沖擊力的視聽語言鎖定了頒獎季最佳影片提名的一席。在轉折接連不斷的震驚之餘,觀衆又将意識到劇本中所有充滿戲劇性的情節的靈感都來自真實的曆史和當今的世界。
影片開始于前任教宗因心髒病突發逝世,費因斯飾演的勞倫斯主教是樞機團團長,他最重要的職責便是教宗逝世後組織秘密會議選出下一任教宗。按照慣例,隻有當來自世界各地的樞機團超過三分之二的樞機選舉了同一人,該樞機才能成為新的教宗,在秘密會議舉辦期間,參加投票的樞機必須留在梵蒂岡且不得與外界接觸,公衆唯一能得知會議進程的途徑是在每次會議結束後觀察教堂的煙囪,黑煙意味着沒有選出教宗,而白煙則意味着新的教宗誕生。《秘密會議》的故事正是在這一相對封閉的空間中展開,随着會議的進展陷入僵局——五位樞機平分秋色,勾心鬥角——勞倫斯需要協調各方勢力以盡快選出新教宗,以免公衆認為教團内部不合導緻教會權威的動搖。
然而,這場既關于信仰也關于權力的遊戲遠非僅在西斯廷教堂的圍牆内發生,每位教宗候選人的“出局”以及最終的赢家與歐洲乃至全球的社會政治都密切相關。攝影機跟随着勞倫斯的視點,一一向觀衆介紹主角團的身份:首先是來自美國的樞機貝裡尼,他與勞倫斯一向交好,勞倫斯寄希望于他當選,不惜遊說投票給自己的樞機們轉投勞倫斯。勞倫斯和貝裡尼對來自加拿大的樞機特朗布萊有所戒備,他是教皇去世前面見的最後一位樞機——在影片後半段的轉折中,觀衆從勞倫斯在前任教皇房間中發現的信件得知,已故教皇意識到特朗布萊操縱教廷的野心,在去世前數日打算解除特朗布萊的職務。
正當前幾次會議票數領先的黑人樞機阿德亞米勝券在握時,他淪為第一個出局者——來自尼日利亞的一名修女指控他在多年前與自己有過不當的性關系,這歸功于梵蒂岡的掌事修女艾格尼斯(伊莎貝拉·羅西裡尼飾)對修女的庇護;而觀衆後來得知,原來這個修女原來經由特朗布萊安排才得以來到羅馬,特朗布萊的野心昭然若揭,也為勞倫斯決定尋找證據扳倒特朗布萊進行了鋪墊。另一位來自意大利、票數位列第三的樞機特德斯科絲毫不掩飾自己的種族主義觀念,對有色人種樞機冷嘲熱諷。雖為虛構作品,但所有這些情節在現實中無一不存在對應,尤其是近年來,随着性侵犯受害者發聲和種族平權運動,教會數不勝數的醜聞早已讓天主教的信仰危機四起,《秘密會議》以寓言的形式将這些事件集中在教宗選舉中,由此巧妙地平衡了現實與虛構的重量。
除了直指教會本身的腐敗,《秘密會議》還融入了與更尖銳的與當今世界關聯的内容,這些内容同樣構成了影片重要的轉折,也注定了電影公映後可想而知的争議。影片中最具奇觀效果的鏡頭——當正在經曆信仰危機的勞倫斯将投給自己的票放入投票箱中時,教堂穹頂的一側突然發生了爆炸,從天而降的磚塊和玻璃讓勞倫斯受傷倒地——這個充滿神性隐喻的場景後來被揭示為恐怖份子在羅馬策劃的一系列襲擊之一,對應近年來恐怖主義在歐洲的擡頭。而讓所有觀衆瞠目結舌走出影院的結局——從新教宗的當選到他向勞倫斯解釋自己過去經曆的“連環反轉”再次落腳于性别政治,不過,其中的層次要比前半段的不當性關系更加複雜、難以預測卻遠非憑空想象。
除了層次極為豐富、體量與标準限定劇無異的文本,以及費因斯無可挑剔的表演,在一向重視雕琢視聽語言的愛德華·貝爾格的執導下,《秘密會議》令人印象深刻的色彩、構圖、場面調度、配樂和聲效勢必将使它在頒獎季的技術獎項提名列表中大放異彩。憑借《西線無戰事》獲得奧斯卡最佳配樂的德國音樂家沃爾克·貝特爾曼為《秘密會議》創作了扣人心弦的配樂,緊張的弦樂貫穿整部電影,小提琴作為主調,偶爾是低音提琴令人不安的聲響,貝特爾曼安排主旋律以變奏形式反複出現,極簡而又充滿侵入感的音樂無疑強化了數個高潮段落的沖擊力。
此外,影片的攝影不拘泥于單一或幾種景别,而是熟練地切換于特寫、中景與大遠景,搭配之以紅色和白色的色差,其中一個鏡頭從極高處俯瞰,身着白袍和紅色鬥篷的樞機們撐着白傘繞過噴泉走過廣場,極具視覺沖擊力。在大多數時候,鏡頭保持了靜止或緩慢的移動,這不僅是為了營造會議肅殺的氛圍,愛德華·貝爾格在采訪中表示,這也是為了捕捉勞倫斯主教的思考和感受,“費因斯角色的視角是《秘密會議》真正重要的部分,因此我知道攝影機需要和他待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