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First Love和Love Letter有沒有緻敬的關系,但可能Love Letter的漫天白雪之愛留下了太深的印象,對本片抱了太大的期待,結果失望也就很多了。有點小學生作文之感,故事内核不足,好在布景和音樂能稍稍緩和情節的缺陷(不過某種程度上也可能因為布景和音樂的元素程度,更加深了作文感,比如,到高潮處音樂必起,不到高潮時音樂也起;矯揉造作地插入時代元素,如日本派自衛隊去伊拉克,如新冠疫情,但實則對劇情并沒有深刻影響,和《我的天才女友》完全不同,後者甚至不需要專門強調時代背景,但時代卻呼之欲出)。
此外,不知道是不是因為Netflix劇目,有制作導向建議?不知道劇情裡加入頭巾,還有吵嚷中國人的形象意義為何,如果意義是凸顯多元化,那為何一個多元文化中性偏積極地出現,另一個多元文化,則明顯偏消極(野英的中國室友,以及最後某集中想塞很多行李登機的中國大媽),我承認可能日本人能見到這樣的同胞,但這真的是常見到了這種地步,以至于劇裡還需要cue一下嗎…?劇目倡導積極、追求真愛、追求美,但卻又暗戳戳地批評中國人,不是不可以批評,但完全看不出在此劇中在此時此景批評的Pertinence,希望不需要用惡意揣測,但前嘴說着愛,弘揚着追求真實,倡導真、善、美、多元化的奈飛劇,後嘴暗戳戳批評其他族群,不是很矛盾嗎……如果把頭巾的元素和中國人元素對換一下,争着要一大堆行李托運的遊客換成說阿拉伯語的人,不知道奈飛還敢直接播出嗎?當然了,這裡筆者隻是做一個假設以引起反思,筆者不反對批評不文明現象,但在缺少明确數據顯示某國别遊客素質确實有缺陷的情況下,暗戳戳地批評任何族群,都有放大刻闆印象之嫌,筆者反對讓任何特定族群出現在這一場景。更何況此劇中批評中國遊客的場景,和劇目幾乎毫無聯系,讓人困惑,到底在此插入此景有何意義?
觀後感是,女性則偶需謹慎。。。從野英媽媽到野英到恒美到辍的心上人,幾乎沒有一個做出正确選擇…?野英的媽媽尤其給人窒息感,特别是野英模拟考試考了好成績後,媽媽問她會不會想去私立高中,野英為媽媽着想,說不去,結果媽媽回複“這才是我的野英嘛”時刻的虛僞感簡直到極緻了。全片女生幾乎都很少有正确選擇(選錯人,生孩子後辭職做全職主婦,咬牙把孩子給前夫……),野英媽媽尤甚,可以說不僅全做錯誤選擇,還替女兒做錯誤選擇…..
此外,靠太偶然的元素推動的劇情顯得有點假,車禍失憶未免太drama……沒搞懂為什麼年輕和成人的男女主非要兩個人來演,長相相差有點遠,有點出戲;綴的長相又有點太成人,剛開始時還以為和女主是兄妹關系。。。。
最後,兩人跨越了車禍、失憶種種drama,最後居然還是走到一起,那這份愛确實值得。。。或許有人會覺得這樣不會對不起恒美嗎?我覺得恰恰不會,反而是,如果心裡本來就有别人,還繼續走下去,那才是真正的對不起。雖然已經太晚了,已經傷害了,但至少比甚至結婚後再向恒美坦白要更好。結局女主甚至又實現了空姐的夢想,還是有點小溫馨。
本劇沒有那麼好,但因為本劇而說日劇完了之論也毫無根據,因為一篇帶全。完。
題外話,好奇日本醫生在社會上地位那麼高,以及日本醫生世家都這麼裝嘛,從《白色巨塔》到這步《First Love》,都有很能裝上層社會的醫生家庭的出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