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題 驚蟄

從電影的中文名字《啟哲》借用了男主的名字幾乎看不出什麼,而這個電影的英文名是The Third Solar Term,意思是中國農曆的第三個節氣—— 驚蟄。驚蟄節氣标志着冬眠的動物開始蘇醒啟動,春雷乍動,預示着春天的到來。這層寓意也奠定了整個電影的核心思想,對于一個Gay男孩,探索自我、青春和人生的開始。

人物速寫

啟哲所處的時間背景影片中并沒有直接給出,但我們可以推斷,這是啟哲即将離家踏上大學旅程的前幾天的故事。可以從母子在車内對話“後天就要走嗎?” “今天聚會都有誰?有沒有我認識的” 之類的可以推斷一二。啟哲的家庭雖然是單親,但從他母親的穿着、舉止以及駕駛的寶馬5系車來看,顯然是一個高知的家庭,母親至少在企業中屬于管理層。啟哲的家庭經濟條件相對優越。這種家庭背景通常給人一種刻闆印象:家教嚴謹,注重細節,對教育的要求也很高。

螳螂

在影片中,啟哲養的螳螂作為一種重要的隐喻元素頻繁出現。螳螂在自然環境中是捕食者,以其勇敢無畏而聞名,而在影片中圈養的螳螂遠離了它的自然栖息地和生态系統,玻璃罐子象征着限制和束,讓它孤獨和不适。它的捕食能力和兇猛都被限制,顯示出聽話、脆弱和無助的一面。更進一步地,母親“圈養”啟哲對應 - 啟哲飼養螳螂,螳螂的孤獨、困境和蛻變與啟哲的狀況相互映照。螳螂的孤獨就是啟哲的孤獨,螳螂的不适就是啟哲的不适,螳螂的蛻變就是啟哲的蛻變,螳螂的逃逸就是啟哲的離開。

第一次,啟哲說想把螳螂帶走繼續養在自己身邊(和自己一起去上大學),影射他的母親也想繼續管着控制着啟哲;

第二次,啟哲說螳螂還沒有成年,需要等螳螂蛻皮和成年之後在把公母螳螂放在一起交配。這裡強調隻有在蛻皮成年後,公母螳螂才能交配。若未成年的螳螂被放一起,可能會因為食欲而互相吞噬。如果把螳螂比作啟哲,那麼啟哲在自己未成年時偷吃禁果,這意味着被紅毛的欲望“吃掉”? 我理解,這促使他第一次思考愛與欲望的本質。到底什麼是愛?到底什麼是欲?紅毛給自己吃紅毛也吃自己,這就是愛嗎?

第三次,在啟哲即将上大學的前夜,螳螂蛻皮并消失不見。啟哲在家中四處尋找,最終無果而終。這象征着啟哲即将離開家庭的束縛,盡管母親想要繼續控制他,但她已無能為力。螳螂蛻皮也代表着螳螂成年和蛻變,這也預示着啟哲自身的成長與轉變。

第四次,啟哲離開家後,影片結尾給出了蛻皮後的螳螂趴在窗戶上的鏡頭。從螳螂視角能看見的背景也從啟哲的家變成高樓林立的社會。這個畫面暗示螳螂雖然逃離了玻璃罐子的束縛,獲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但卻依然被另一層看不見的屏障——窗戶所阻隔。這映射出啟哲雖已擺脫了家庭的束縛和紅毛的影響,但仍未完全實現真正的自由。螳螂沒有回到其自然的生态系統中,正如啟哲前方的路漫長而充滿挑戰,雖然逃離了家庭束縛,但還有更大的社會牢籠,啟哲(螳螂)依然需要面對生活的孤獨與不适。無獨有偶,在影片談及驕傲月取消的時候, 啟哲說“這有什麼驕傲的”。顯然,啟哲對于LGBT是悲觀消極的,是看不見希望的。這種問題最顯然和直接的原因是源于家庭的壓迫,而先細思LGBT的境況離不開的社會文化和環境性質。

...
紅毛

紅毛這個角色在影片中無疑是最具争議性的。一部分觀衆認為,紅毛那痞氣十足的性格對長期接受“正向”教育的啟哲産生了極大的吸引力;另一部分則認為,紅毛典型的渣男形象令人反感。這種分歧是有道理的,因為紅毛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人物,他更是一個符号。導演在設定紅毛這個角色時,賦予了他一系列鮮明的特質:高職學曆、抽煙、言行粗俗、經濟狀況不佳、性經驗豐富,他幾乎是“反社會閑散人員”的象征。與此相對的,是啟哲的母親——一個擁有高學曆、從事企業管理、舉止得體、經濟狀況優越的女性角色。而這兩個反差極大的人出現在啟哲的生活中。啟哲和紅毛簡直是兩個世界的人,本不應有任何交集,然而,劇情卻讓他們有了戲劇性的碰撞。

...

這裡的關鍵在于愛與性。紅毛代表了一種啟哲從未接觸過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他是啟哲對抗母親所代表的“正向”社會期望的一種形式。例如,為了紅毛和母親說自己也想染紅發(想想母親對抽煙都如此敏感的人,怎麼可能接受自己兒子是紅發)。更進一步,紅毛的出現,似乎是啟哲在尋找自我、探索個人欲望和身份認同的過程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催化劑。他讓啟哲開始思考,什麼是愛,什麼是性。我相信啟哲一開始是希望紅毛能給與更多的愛,任何人都渴望被愛。

啟哲起初可能懷着一種天真的期望,希望從紅毛那裡得到更多的愛,因為每個人都渴望被愛。在他幼稚的理解裡,性等于愛,一種給予與接受的互動似乎就是愛的表現。然而,深入與紅毛的接觸讓啟哲逐漸意識到,紅毛對他的興趣僅限于肉體上的滿足,并不涉及深層次的情感。

對啟哲最深最緻命的打擊就是紅毛和母親的對手戲。在母親與紅毛之間的交鋒,就像是兩個世界的碰撞:一方是高學曆、講究禮儀的成功女性,另一方是粗犷、不拘小節的社會邊緣人。他們的碰撞其實很容易理解,因為不僅是生活習慣和人生态度的沖突,更是兩個世界的人的價值觀的直接沖突。啟哲夾在中間,顯得尤為尴尬和無措。母親不斷退讓,試圖維持表面的和諧,而紅毛則步步緊逼,甚至不惜挑戰母親的底線。

也許那一刻啟哲明白了,紅毛并不是真的愛自己,愛自己的人至少不能讓自己這麼難堪。最後母親還是體面的說送一送朋友,足以見得母親的行為舉止非常有素質。

...

最後啟哲送走了紅毛,電梯關上那一刻。啟哲也許是困惑,也許是明白了什麼。但這絕對是對啟哲重要的且有啟迪的一課。紅毛,拜拜了您!

母親

我對啟哲的母親評價頗高,可能是因為我和她的心态非常容易産生共鳴。即便我前面文章用了一些家庭束縛之類的措辭,但我覺得她還是一個合格的母親。隻要有管教引導,這種身份天然就形成了一種壓迫。啟哲母親盡管她已經離異,但她對兒子的關心和用心從未減少。她的經濟條件出色,始終保持着典雅謙和的風度。在啟哲犯錯的時候,她能夠做到點到為止,不進行過度的糾纏,而是通過自己的态度來傳達對某些行為的好惡。這種教育方式顯示出她深谙如何在尊重孩子個性的同時,進行隐性的引導。

我無法理解那些認為母親是傳統、壓抑、PUA兒子、控制欲強的人在說什麼。在我看來,她并非試圖用嚴格的規則來束縛啟哲,而是在力求平衡,給予啟哲足夠的自由空間去探索,同時又不失去作為母親的引導和保護。她不直接對抗啟哲的選擇,而是通過自己的言行示範,以一種非強制性的方式影響啟哲。這種方式不僅需要極大的耐心,還需要對子女成長過程中的心理變化有深刻的理解。她的所作所為,是希望啟哲在成長中逐漸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判斷力,而不是在她的直接控制下成長。

例如,即便是厭煩紅毛,還是邀請他吃飯;即便是紅毛沒禮貌罵母子傻逼,母親也沒指示孩子下逐客令;即便紅毛要走了,依然讓兒子去送客;即便母親發現兒子手上有煙味,也沒有糾纏,隻是在情緒上表達不滿;即便啟哲要染紅頭發,母親沒有直接拒絕,而是說有個日本同事頭發顔色很好看。。。諸如此類的等等,請問有幾個父母能做到??你們還想要什麼樣的父母!

青春期的個體猶如一張白紙,尚未固化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容易受外界影響,正如古人所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啟哲的母親所擔憂的,正是她珍視的孩子可能會“學壞”。對于一個接受過良好教育、屬于中産階級的母親來說,若是看到自己的孩子染發、抽煙、喝酒、打架、打牌、搞哥們義氣等行為,這是在社會吃了“正向”形象紅利的母親無法忍受的事情。

有人提出,母親可能知曉了兒子的G的身份,但我反複觀看影片,并未發現任何明顯迹象顯示母親發現了啟哲的性取向。更為貼切的解釋應該是,母親的擔憂更多地集中于自己的孩子與那些社會閑散人員的交往上。在啟哲即将步入社會的重要時刻,母親意識到自己不能像小時候那樣事無巨細地引導和保護他。她擔心的是,啟哲在這樣一個充滿未知和誘惑的環境中,可能會受到不良影響,從而偏離她希望他遵循的軌道。母親的恐懼不僅僅是關于孩子可能的不當行為,更是對孩子在即将獨立面對社會時的潛在危險的擔憂。

結尾的發燒怎麼回事

導演在影片的結尾設下了一個極為巧妙而狡猾的懸念——啟哲發燒了。這一情節安排的精妙之處在于,它既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懸念,又完全能夠引發觀衆的無限猜測和深思。衆所周知,HIV感染的急性期症狀中包括發燒和腹瀉等。然而,細心的觀衆可能會指出,影片的故事時間線隻有短短三天,似乎時間上不支持HIV急性期的發作。

但導演的狡黠之處在于,他并沒有否定啟哲可能有其他性伴侶的可能性。影片的開頭就有一段關于肌肉男的誘惑情節,這為啟哲的性行為增加了不确定性。因此,啟哲的發燒可以有兩種解釋:要麼是感染了HIV,要麼僅僅是普通的過敏或感冒。

這個設定之所以吊詭,當你懷疑是HIV的時候,就起到了警示作用。當你意識到啟哲可能感染了HIV時,立刻會引起你對HIV傳播的警覺。試想,如果你自己也經曆過一場不确定對方健康狀況的性行為,即便你做了安全措施,而随後某天出現了類似的症狀,你會不會感到焦慮?答案幾乎是肯定的。這種潛在的可能性,不僅讓觀衆為啟哲感到擔憂,也促使他們反思自身的行為。

因此,我認為導演在這裡的用意是明确的:這是一個對觀衆的隐性教育和警示。既然你今天能代替啟哲來猜這個可能性,那某天你就可能就會為自己猜。。。

随便說說

總的來說,這個小故事捕捉了青春期中一個G在人生“驚蟄”時的瞬間剪影。這是一個探索和挑戰高度集中的時期,青春期本身對每個人來說都是迷茫、懵懂和不确定的,然而對于G來說,這種不确定性伴随着更多的疑惑和挑戰。由于他們在同齡人中往往是少數,心态上容易被孤立,難以找到能夠真正共情和理解自己的人。而這些孤獨和挑戰,正是在這個成長階段中發生重要轉折的契機和理由。

在這種背景下,青少年可能會做出截然不同的選擇:有些人可能選擇開始一條叛逆之路,以反抗社會和周圍人的期望;有些人則在“正向”力量的引導下,選擇回歸傳統定義的“正軌”。在他們孤獨而敏感的時刻,一個小小的光亮或溫暖的舉動,都可能成為如同救命稻草一般的存在。或許,導演通過塑造如此溫柔、寬容的母親形象,試圖傳達給這些家庭一種訊息:多一些耐心,多一些體諒,你的微小行動可能就是決定孩子是選擇做一個“正派”的人,還是繼續與紅毛這樣的角色交往的重要因素。

然而,即使G到了心智成熟的年紀,當他們真正進入社會生活時,仍然會面臨更多的挑戰和壓力,就像那隻螳螂,完成了自我蛻變,逃離了玻璃罐子的束縛,面對的卻是窗戶的隔離。雖然他們遠離了家庭的直接控制,但社會壓力依舊存在,就像螳螂未能回到自然的生态系統中,G也需要面對在社會上如何尋求自己的位置和身份的問題,要解決周遭環境的不适。前路漫漫,充滿了未知和挑戰,但每一步都值得我們珍惜和謹慎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