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這種題材都會抹眼淚。三家姐犧牲的時候,真的很感人,我能理解女性的處境,看到她這位為了孩子而加入抗戰的母親倒下的時候,我為她感到心疼。影片沒有長篇大論的刻畫人物如何告别,沒有刻意渲染悲壯的氛圍。劇情設置的戲劇矛盾,讓這些角色(平凡人)進行抉擇。他們選擇築起民族不屈的長城,制造很強的戲劇張力。他們的行動(選擇),是對“舍生取義”最铿锵的诠釋。他們回望隊友的眼神中,看不見恐懼,隻映照着“一定要讓他們活下去”的純粹信念。

觀衆落淚,不僅是因為劇情的張力所帶來的情緒感染,更是因為影片所顯現的一切,都是曆史的感召,它能不斷召喚觀衆們想起曆史的種種記憶錨點,從而讓我們與那段時光産生鍊接,情感共鳴就會自然而來。我們也能很直接的透過銀幕上的角色,真切望見了當年千萬先烈的背影。

最後想說影片開始結尾都有放真實的曆史照片,而照片和電影裡的片段重合時,現場很多人都忍不住眼淚,雖然當時普通話還未推廣完全,角色間語言不通,但他們在戰場上并肩作戰,為了完成任務選擇犧牲,這些都非常感人。

銘記,是最好的緻敬;傳承,是最有力的回應。願這份“為守護而無畏”的信仰,永不褪色,永遠在時代的星河中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