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完許知遠采訪項飙的視頻,在對話中,他們提到了一個概念“消失的附近”,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個詞的時候,像是被擊中一樣,一直藏在心中的疑惑突然間得到了解答,有一種釋然的快感。

首先,引用項飙的話解釋一下“消失的附近”:“每一個個體無非是世界上很多要素的聚合,一個臨時的曆史條件下的聚合。個人是有很多層次的,一個就是純粹的自我個人,一個是作為很大集體的載體的個人。多個層次的個體,當中是有緊張關系的,但大部分時間是整合在一起。但現在它有個斷裂,一個人純粹原子性的個人,有時候是關心自己,有時候他一下子就跳出對很大的一個事件,做很宏大的評論,但是中間的這一層附近他沒有興趣。”

我自己對這段話的理解是這樣的。

首先,每個人都是”一個臨時的曆史條件下的聚合”。每個人從一出生就已經注定屬于當下的曆史了,活在現代的人不可能穿越回唐宋,隻能生活在此時此刻。相比于宇宙的曆史,我們人類是渺小而短暫的。人類在這段屬于自己的曆史中,努力尋找生命的價值,和他人創造連接,體驗多樣的生活,通過不斷的獲取知識,試圖了解世界的運作原理。一個人從出生到結束,伴随着親情,友情與愛情的洗禮,經曆着快樂,悲傷和苦惱的執着。這些情感和情緒,以及一切的生成而來的社會關系,就是“各種要素”,通過“聚合”,賦予個體生命以完整的意義。

其次,每個人都是多層次的,“一個是純粹的自我個人,一個是作為很大集體的載體的個人”。項飙這個觀點是站在一個人類學家從認識論的角度上去講述的。從個體的視角來看,你是由各種器官組織和大腦結合在一起的有機體。你的行為動作都受到大腦中思想意識的驅動,而你的思想會受到你見過的人,讀過的書,聽過的話和經曆的事情的影響,這些影響潛移默化中塑造了一個人的自我認知。當一個人開始了解世界并融入這個世界時,作為自我個體的意義将得到實現。從群體的視角來看,我們生活所必需的物資資源都非一個人所能完成,必須與他人合作,通過商品的價值交換,獲得生存的物質基礎,這是我們的生存本能,也是我們在群體中扮演的角色任務,我們始終都會生活在這個群體之中。

在理解了上面兩點的基礎上,我們來看所謂的“附近”是什麼,又是為什麼“消失”的,如何去“尋找”。

整篇采訪中,我覺得最大亮點就是“附近”這一詞的提出。我們“有時候關心自己”,有時候“一下子跳出來,對很大的事件做宏大的評論”。中間的産生的斷裂就是所謂的“附近”。這個附近不僅僅是地理意義上,也包括社會意義上的。比如附近的風景所包含的一草一木和附近的人所産生的社會關系。

什麼原因導緻現代人的“附近的消失”,我認為有兩點,一是城市化的曆史進程。各個國家雖然政體不同,環境不同,但是總的曆史趨勢大緻是一樣的,從農業文明向城市文明轉變,農業文明是以家庭為最小單位,和附近的鄰裡鄉親,組成更大的生産勞動單位,圍繞着土地耕種展開的一系列活動。城市文明則是以個體為最小單位,依附于由法律協議所綁定的各種公司企業,組成的經濟生産的龐大有機體。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必然會發生附近的消失。我親身經曆了這個轉變,也親身體會到附近的消失,所帶來的情感的缺失和間歇性的迷茫。第二點是科學技術的發展。科技的發展總是具有兩面性,一方面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提升了工作效率,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收益;另一方面,科技發展的速度總是先于思維方式更新的速度,在我們還沒有完全适應改變時,改變已經發生了。科技帶給人們的便利性的同時,人們也在不知不覺中缺乏了對附近的認識,項飙在采訪中舉了外賣平台點餐的例子,你在點外賣的時候,隻是和外賣員産生了一次短暫的連接,在你取餐之後,這個連接就消失了,這個連接産生于附近,是附近的人。而這個附近會留存在外賣平台上,通過一組組數據留在後台進程中,未來平台會根據這些數據使用算法進行優化送餐路線和路況響應,你的“附近”被平台“偷”走了。

那麼如何解決當下這個“附近的消失”的問題呢,項飙給出的建議是,回到開始的地方,重新建立連接。與周圍的人重新認識,重新認識你所生活的附近,每一個小店,每一個個體。

我認同這個建議,除此之外,我在思考這個問題的另一種解決方法,附近本質是上是鄰裡關系的集合,之所以成為鄰裡,除了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地方,主要是因為我們有共同的目标,相同的生存挑戰和相似的生活背景,這些要素都構成了鄰裡關系的一部分。如今在城市文明中,我們可以構建一種新型的鄰裡關系,這些成為鄰裡的人,可能沒有生活在同一個地方或者在不同的城市,但是具有相同的興趣愛好,相同的價值目标,相同的意義歸屬,這些組成的新的鄰裡,新的“附近”。從這個角度看,其實這種新的“附近”已經在逐漸成型,比如興趣社團,俱樂部,甚至微信,讨論群,朋友圈。

這些都是新型的“附近”,我們依然沒有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