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符合預期,開始前就預料到會是什麼樣的氛圍和劇情走向,但仍然在看到三把雨傘和醫院過生日的場面淚流不止。特别喜歡這種克制又細膩的表達,沒有歇斯底裡的眼淚,特别适合在淩晨的沙發上安靜地哭一場。

完全能共情芙美的痛苦,房檐下芙美向已經糊塗的老爸流着淚吐露心聲,爸爸大口吃着餅幹,隻以為芙美吸鼻涕是感冒了,把手放在她的額頭輕輕試探,告訴她‘悠悠地來’。成年人的痛苦有時候像一場連綿不絕的感冒,沒有痛到值得去醫院,鼻塞和喉嚨痛細細密密地折磨着人讓人睡不着覺,生活沒有特效藥,日子總是這樣慢慢地熬、悠悠地過。

之所以扣了一星,是我認為這部電影仍有美化老年癡呆的成分,這種浪漫叙事會讓很多觀衆輕視這種病的恐怖。家裡有癡呆患者,其實沒有那麼多溫暖的橋段,什麼記憶會消失但愛不會,其實忘了就是忘了,他們即使是對最親密的人也隻剩下不可名狀的恐懼和憎恨。這部電影的媽媽曜子像聖人一樣,七年如一日任勞任怨地忍受着一切,毫無怨言,讓屏幕前的我自慚形穢。沒有人知道,得了老年癡呆這個病,更痛苦的往往是家屬。影視劇需要增加這一部分的表達,需要更多現實中的矛盾和沖突,生病了也愛孩子固然很動人很偉大,但是我更想知道如果昔日最愛自己的人開始不可理喻地恨着自己,像仇人一樣打罵自己,作為家屬的我們應該如何自處。我希望癡呆患者的家屬也有表達崩潰和憤怒的空間,希望曜子能對着女兒和鏡頭抱怨、痛哭、抓狂,希望看到曜子在一次又一次的“兩年後”的破碎、重塑與成長。這一場漫長的告别,除了愛,更需要的是勇氣——接受失去的勇氣,繼續生活的勇氣,于無常中守護平凡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