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記想看的第二天就看了,而且寫了一個很長很完整較為滿意的随筆。結果放了兩三天,再去便簽看,竟然奇怪地消失了。這種體驗就像丢了寫多年的日記本,難受。。

總覺得再也寫不出當時一樣滿意的了,于是拖了這麼久。放便簽裡實在礙眼,老想起那種惋惜和心痛。算了,憑着回憶随便寫點,翻過去吧~

【觀影心曆】
片子一開就是淡淡的,“我摸了川兒的胸”點爆情節,但因為沒有交待川的身份和鍊接程度,不知道
這個信息意味着什麼性質和後果程度。然後繼續淡淡的,一句“你上了嗎你又睡阿川了嗎?”再一次點爆。“船上”一幅棺出來,“啪”又是一拳,讓人開始回想前面的情節去抓一些細節來解釋這一新信息。結尾好像有點不夠,總覺得缺點啥。不過,是有可以看第二遍的價值。

【要點随筆】
弟弟執着于着眼于理上的說清,他的愛是怯懦到事無巨細的,記得川兒所有的、甚至包括她自己不記得的事;而哥哥是随心随性而行,不會在說法上糾結。一個黑暗裡敏感地旁觀,一個在焦點處肆意随性。
對于他們三人的情感糾葛,其實是一個交往标準的問題。你用什麼标準來衡量彼此的關系,這是自己的命題。但會有一個誤區就是,默認對方也是或者也該以這樣的标準對自己。如果這樣想,沒有得到相應的反饋,就會感到受傷。他們同樣不止一次地說“還有這回事,我怎麼不記得?”可以看得出,他們彼此之間的标準各不一緻。
有一些隐喻在,比如聲音和口音,聲音可能指一個人的秉性,難以更改;口音指一個人的行為習慣,受彼時彼境所影響。
有一些重複的話,一直不太懂它的作用,比如:哥哥一直說弟弟怪,多次重複“什麼世道”;弟弟一直重複的“你一點都沒變”
整體片子,有一種現實但又不現實的感覺。日本那個地方,好像一個想象中漂浮着的、非現實的地方。這和最近看的《路邊野餐》有點類似。

【有緣句子】
“人嘛,好像很容易回到過去的習慣裡。”

【觀影自視】
之前看電影,會追着問,到底想說什麼,故事是什麼樣一個情節,站在導演對立面索取。現在好像少了點這種追索,更多的是感受,配合和感受導演的設計和節奏,是心甘情願地讓他帶我感受。好像沒那麼迫切着馬上得知道怎麼了,容不得有一點不解,因為知道那正是導演為我們設計的觀影正菜。比起結局,觀影過程的感受,才是真正的觀影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