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給予《壞蛋聯盟》這部影片很高的評價,認為這是本年度最佳動畫電影,甚至是夢工廠不可多見的佳作。但事實上,這部電影“緻敬”了《瘋狂動物城》《超能特戰隊》等多部動畫電影,結構橋段、動畫設計等等也沒有突破美國電影的傳統模式,所謂的3D也更是雞肋……如果說這些都隻是表象問題,那影片最核心的價值觀卻是令人難以接受。
這部影片的核心内容主要是講述一群被貼上“壞蛋”标簽的烏合之衆在偶然的機會下想要洗白變好,但是遭到一位“好人”的算計,但是經過惡戰之後,壞蛋們為正義取得了勝利,不但打敗了反派,而且加深了兄弟情義,成功“落地靠岸”洗白白。不難看出,影片的主要意圖至少有兩點:不要标簽化看人和善惡隻在一念之間,而這兩點,恰巧正是誤導觀衆,傳遞錯誤價值觀的關鍵所在。
首先來看“不要标簽化”看人。在影片故事中,狼被塑造成一個風度翩翩、熱情似火的人,一舉一動甚至還透露着讓人迷戀的陽光和帥氣。于是,這也成為惡狼“吸粉”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事實果真如此嗎?惡狼、毒蛇、鲨魚、食人魚、毒蜘蛛,這五大“害蟲”的共同“标簽”就是行兇作惡,讓人避之唯恐不及。
為什麼?以狼為例,狼和小羊的故事、狼和豬的故事,甚至狼和人之間,更多的就是吃與被吃的關系,這種關系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是狼的本性和基因所決定的。作為食肉動物的狼,不做這些惡事又怎能生存下去?這種标簽并不是我們以有色眼鏡的方式所賦予的,而是狼們用自己的行動,世世代代遺傳下來、一遍一遍鞏固加強之後,才讓邪惡成為他們的标簽。當然,狼的其他優點不再此讨論的範圍,同樣沒有那些優點他們也不會成為衆矢之的。
在影片開始部分,狼和蛇在餐館就餐,沒人敢靠近,也沒人敢結賬,走在大路上人們紛紛避讓,隻有在搶劫銀行之後,才被警察追擊。這也從電影的角度在印證一個事實,這是一群殺人放火、無惡不作的惡徒。之所以産生這樣的看法,就是因為它們平時一貫如此。
于是,很多人開始批判這種貼标簽的行為,認為這是不道德的,會對他人造成嚴重心理影響的。所以,有人認為,浪子回頭金不換。其實,這是一種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綜合征,輕易對犯罪者産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你的行為決定了你的品格和為人,你的标簽大部分是源于自己的一貫表現。對人标簽化固然不對,但是從側面也反映出你在他人眼中的形象。片子努力想要傳遞一種“不要标簽化”的思想,其實隻是在滿足人們對“回頭浪子”的教化之心,看到壞人“棄惡從善”加入己方隊伍自己的向善之心而已。
影片的另外一個焦點在于善惡一念之間。果然如此嗎?《壞蛋聯盟》這部影片試圖利用動畫這種老少皆宜的媒體方式,向人們灌輸“壞人心存一絲善念就是好人、好人做出一件壞事就是惡人”的思想,歪曲世界觀,教壞了一衆大小朋友。
影片故事裡,窮兇極惡的狼因為一次善舉受到贊揚就感覺飄飄然,想要“做一個好人”;豚鼠邁拉迪教授因為策劃搶劫案就被定性為惡人。難道一次行為就能評判善與惡麼?電影通過記者的嘴講述了教授的一貫做法:“教授在過去的一年停止了戰争,給饑餓的人喂食,拯救了無數的熊貓,有些人描述了你的善良,僅次于特蕾莎修女。”不僅如此,豚鼠還組織了慈善晚會從事慈善事業。且不說它有身份、有地位、有名神,有沒有必要去搶劫那十億美元,單說這日常的善行就可以被抹殺了嗎?因為一次“惡”的行為,我們就可以給他貼上“惡”的标簽嗎?
反觀惡狼,他做好事後搖尾巴的行為,隻是一股沒有泯滅的善性在作怪,一個人的慣性怎麼會輕易改變。在參加慈善晚會的時候,依然不忘偷人東西。如果不是試圖偷取“老太太”的錢包,自然也不會掉入陷阱,任人玩弄。即便是内心的“善良之花”正在猛烈綻放,他依然在執行偷取雕像的計劃。壞蛋聯盟在拯救豚鼠群的時候,毒蛇和鲨魚依然吃掉了大量豚鼠。惡狼的改變源于一次意外的“善舉”,狐狸市長的改變源于一時的“良心發現”,這種差強人意的解釋實在難以令人信服。
邁拉迪教授對壞蛋聯盟的一句評價是:“即使是垃圾也可以回收成美麗的東西。”這句話本身沒錯,但本性上的東西如果沒有收到刺激,是很難産生天差地别的思想轉換。唯一能夠解釋的就是,鳄魚的眼淚也隻是殺人的伎倆。故事的結尾也必然是壞人搖身一變成為好人,然後潛伏在好人中間悄悄作惡。如果這不是影片邏輯上的問題,那就是影片本身價值觀傳遞的問題。壞人的一次善舉不能說明他是一個好人;同樣好人的一次惡性也不能輕易說明他是一個壞人。是好是壞,要通過長期的行為來觀察;由好變壞,要通過強烈的刺激來産生。魯智深的高僧式頓悟并不适用于所有壞人。
當惡狼、鲨魚、蜘蛛、食人魚搶回隕石要當着記者的面送還時,狼為了讓自己的兄弟毒蛇也一通洗白,立馬掉頭,帶着到手的隕石去“拯救”自己的兄弟。這說明,狼終歸是狼,團隊的意識高于一切,甚至高于所謂的善、所謂的正義。這是美國電影的一貫套路,也是凸顯兄弟情義的有效招數。具體情況可參見《速度與激情》。
應該說,電影裡所有用動物形象展示的人物都是惡人、壞人,包括狐狸和豚鼠無一例外。這種設計的本身,就是一種标簽化的行為,讓壞人看起來更像壞人,讓好人看起來更像好人,從而形成更大的情感落差,自覺不自覺地被洗腦、被感動。經過美化的東西必然存在瑕疵,否則就不需要美化;裹在糖裡的毒藥隻有做得非常誘人,才會達到不可見人的目的。對于用取巧和萌化的人物設計赢得人心的做法,我們自當保持警覺之心,不被誤導,免受教化。
總之,一次行為決定一念善惡,持續的行為才決定你的人格。盲目的感動隻會讓自己失去判斷,迷失在電影傳遞的錯誤價值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