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到“貪”的結局之後,我們很快便見識到“嗔”這個可怕又陌生的詞,是怎樣毀掉一個美好的故事的。

...

第一眼看去,《聾》似乎和第二章《風起黃昏》中黃風大聖八竿子打不着邊。一個書生與狐狸之間的“聊齋故事”,與黃風嶺的劇情在時間地點人物上都毫無重疊。那這樣一個故事又為何能成為“耳聽怒”的故事隐喻,并和第三章《夜生白露》建立聯系的呢?

...

這需要從遊戲劇情開始慢慢梳理。《風起黃昏》是一個很典型的羅生門式故事,影神圖裡對黃風大聖的描述是一個英雄的故事;靈吉菩薩對黃風大聖的描述是一個惡妖的故事;而我們玩家看到的,是一個英雄末路的故事。

...

對于這三個故事的具體細節及解構,我們不在這裡作詳細讨論,而是把精力聚焦于故事的結構上來。為什麼同一個故事會有三種不同的寫法和結局?既是因為靈吉在其中虛構編織了許多子虛烏有的情節,也是因為親身經曆故事人物的視角不同、攜帶的情感也不同。即使是其中一個故事主角的我們,也無法做到絕對的明辨是非,我們對黃風大聖的人物認知,更多地也是建立在通過他人之口所描述的兩個故事裡,這便是“耳聽怒”。

...

而《聾》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一個書生在大雪天中解救了一隻狐狸,卻因為南柯一夢殺掉狐狸以絕後患。書生的夢就是他所聽到的故事,而夢醒之後對于狐狸的惡感并痛下殺手則是“耳聽怒”後的悲慘結局。也就是說,《聾》和《風起黃昏》真正的相同點和第一章不一樣,不是故事上的簡單契合,而是教育警示意義上的完美呼應。

...

在這兩個故事裡,語言都具有蠱惑人心的力量,扭曲事實搬弄是非,但這實際上應該是“舌嘗思”的主要内容,所以在這裡我們隻從聽衆的角度來看這兩個故事。通過聽到故事的不同,我們會對同樣的人物産生完全不同的兩種觀感,而在這其中不管是玩家還是劇中的書生,都失去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如果不看結局去打隐藏關卡,有幾個人能不沉浸在靈吉的陝北唱腔中從而覺得黃風大聖真的是隻“黃毛畜生”?如果不是在第三章中需要變成估計去找不空,或者那隻白狐沒有影神圖來自證清白,又有幾人能真正确定那天晚上書生的南柯一夢不會成真?

...

以上的這些懷疑,表面來看是我們玩家和劇中人物的合理質疑,實際上卻也是我們放棄自己分辨是非的能力,把思考和故事交給講故事之人的結果。耳聽為虛,耳聽為虛,真正重要的東西從來就不是用耳朵聽來的故事,需要我們自己用心去感受。

...

而如何用心去感受,黑神話的制作組實際上也給出了答案。對于玩家而言,認真的在第二章裡收集成就直到與黃風大聖攜手作戰,去操控天命人實際感受黃風大聖的真實人格;對于書生而言,即使夢裡的故事是一個警示,也應該和白狐相處一段時間彼此了解,再不濟也應該放生而非殺害。可以看到,天命人和書生都有改變自己選擇的機會,但是如果放棄了自己的思考而選擇“耳聽怒”,也就真正的“聾”了。

...

書生的南柯一夢卻并不是空穴來風,他本身是一個純粹的好人,雖然懦弱但也純粹。至于篡改他人夢境導緻了悲劇的結局、倒果為因的壞事,天命人會在第三章《夜生白露》裡一一去和黃眉算,《聾》的故事并不會僅僅在這裡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