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部電影後,我大受震撼,萌生了要寫人生中第一篇影評的想法。

我對《燃燒》的劇情有很多疑問。本說自己已經燒掉了塑料棚,可為何鐘秀日日檢查,并未發現數量減少?為何海美一直堅持認為自己7歲時掉入井中,鐘秀救了她,可身為大人的鄰居和父母都矢口否認曾有過水井?所以,導演為什麼故意設置了這些謬誤?我想,水井和塑料棚并不是現實世界中的實物,而是具有很強的象征意義。塑料棚代表着窮人所在乎的東西,那裡面是他們的糧食,是他們的财産,可對于本那樣的人卻是無用的,他對此毫不在意,他所追求的,隻是塑料棚燃燒時帶給他的快感和刺激。水井或許隐喻了海美内心的痛苦與恐懼,但卻不被身邊的人甚至父母關心,他們對這些毫無印象,毫不在意。隻有鐘秀救了她,正因此,鐘秀成為海美心中尤為重要的人。

這部電影是現實的,更是殘酷的。面對如今階層固化,貧富差距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我想,很多年輕人的内心都是虛無,彷徨的,心底甚至是憤怒的。其中有一段場景很令我動容:海美帶鐘秀去她家時,海美告訴他,每天中都隻有那麼一刻,能有一縷陽光通過對面高塔的反射進入家裡。原來,窮人是那麼卑微,甚至享受到片刻的陽光都是二手的!當鐘秀第一次去本家時,他對海美說:“為什麼有的人那麼年輕,什麼都不用幹,卻能那麼有錢”短短兩句話,是多少拼命努力卻掙紮在溫飽線上的人們的心聲?也是從這時候,憤怒的火苗開始在鐘秀心中燃起。

本對海美,永遠像獵人在玩弄自己的獵物。聚會的時候,衆人坐在沙發上,饒有興緻地看着海美表演她在非洲所見的舞蹈,本的嘴角掠過一絲微笑,他歪着頭,不時打着哈欠,那滿意的神情多麼居高臨下,好似在看着自己的祭品。本喜歡做菜,正是因為他享受給自己做祭品,然後吃掉的那種感受。

電影中的種種暗示已然很明顯:出現在本家中盒子裡的粉色手表,對鐘秀的呼喚起反應的小貓“鍋爐”,海美突然變得幹淨整潔的家和遺留下來的旅行箱,無不昭示這本就是兇手。于是,積攢在鐘秀心中的火焰最終爆發了,他一刀捅死了本,把本的車連帶着自己的全部衣物,用一把火燒掉了這一切。最後的結尾,鐘秀開着車離開了,透過後視鏡,我們看到了熊熊燃燒的火焰。

其實,在觀影過程中,我就注意到了,在兩小時十幾分左右時,出現了一段長鏡頭:鐘秀正坐在書桌前打字,随着鏡頭慢慢移遠,視野裡出現了遠方林立的大樓。當時我隻是覺得這一段拍得很妙,很好的展現了人物在城市中的渺小,但結合其它影評,我好像理解了這一段的用意。導演或許想借此說明,後面的劇情并不是真實發生的,鐘秀并沒有殺死本,這隻是鐘秀小說中的想象……當然,這隻是一種猜想罷了。

順便提一下,應該在電影一小時四十幾分,鐘秀開着跟着本在山間穿行,那一段配樂,富有節奏的鼓點讓我起了雞皮疙瘩,因為結合前文中本關于祭品的言論,我想到了原始社會,一群人圍在火邊,敲着鼓像上天獻祭的場景(極有可能是我想多了,配樂單純是烘托緊張氣氛罷了,但真的用得很好)大家都是饑餓的,有的人是little hunger,有的人是great hunger。不過我想,在現代社會,little hunger 的人越來越少,great hunger的人卻越來越多。存在的意義究竟為何?到底怎樣才能擺脫虛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