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個人的欣賞程度沒有那麼高,相對于去年的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你想度過怎樣的人生》,《貓貓的奇幻漂流》雖然隐喻衆多、制作精良,但對于生命和個人意志的探讨卻遠遠沒有宮崎駿生涯末年的作品高效,也并未獲得國内觀衆的一緻好評而淪為冷門佳作。從個人來看,這部作品值得一看,但并非适用于所有觀衆。

...

隐喻流變是這個時代創作者樂于廣泛運用的電影技法,而《貓貓的奇幻漂流》可以說是這種思潮下的高完成度作品。通過對各種動物的形象描寫,主創團隊在這些動物的表面之下深層次的塞入了自己的理解,講述了一個類似《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這樣披着奇幻外殼的黑色童話。

...

整部電影的叙事結構其實相當簡單,一隻貓貓在洪水中與其他動物之間的遭遇,但在一個簡單的故事下塞入的則是更加宏大的世界觀,就先從貓貓說起吧。這個故事中的貓貓像是對人本心的隐喻,孤僻而怯懦,對外面的世界警惕而具有攻擊性,但這種“本心”又是實質善良的,對應到電影中的劇情就是貓貓一次又一次的接受新的動物上船,甚至在最後接受了一開始追殺自己、洪水到來時又抛棄自己的犬群們。在這場鋪天蓋地的大災難中,貓貓本身就是“人性”的具象化。

...

而這場來的莫名其妙、消失的毫無理由的大洪水,以及洪水上唯一漂浮着的船,處處都是諾亞方舟的影子,但如果把所有正常的叙事都看成表象,這場洪水就有更深層的含義。對于“本心”和“人性”來說,洪水代表是生活中翻天覆地的突發性事件,貓貓住的地方有很多貓咪雕塑和畫作,這是貓貓的舒适區。當洪水來臨時,給了大量雕塑被淹沒的鏡頭,在生活的巨變下,往日的美好記憶(雕塑)都會消失,而原來溫馨美好的舒适區也終将變成從前我死去的家。

...

在諾亞方舟上,貓貓遇到了很多的動物,對于它們的描寫是整部電影的重中之重,它們的形象既是表故事裡的角色,也是裡故事的故事本身。最早遇到的金毛和貓貓共同組成了故事的溫馨部分,而金毛的代表了内心世界中的“忠誠”,在大災變中的忠誠并不是一個十全十美的高品質,所以在電影中金毛的動線朝着兩個方向,會因為貓貓的幫助堅定的站在貓貓身邊,也會因為友情而抛棄貓貓跟随犬群、在蛇鹫明确反對的情況下幫助犬群。可以說,金毛的戲份就體現了良善品質的複雜性。

...

諾亞方舟的第一位成員水豚,則代表了“陪伴”和“守護”。所以水豚是足夠内斂而平靜的,它的每一次行動也是足夠堅決而明晰的,善用兵者無赫赫之功,這就是制作團隊對“陪伴”的理解。狐猴則是“物欲”的象征,在災變面前還執着于以鏡子為代表的外物,直到最後同伴遇險,“物欲”才真正的被放下選擇了美好了情感。

...

與狐猴相似的犬群則是“貪婪”的象征,它們也可以代表“物欲”的惡堕形式,隻會一味的向外物索取,毫無感激之情和對關系的渴望,反映到現實生活中就是我們常常成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這批人,所以在電影中,犬群才會和貓貓如此對立,人性和本心是不可能和貪婪共存的,而不管是貓貓還是犬群,都也在洪水退去後幸存而糾纏一生。

...

電影重點描寫了蛇鹫和鲸魚兩種生物,也是電影想讨論的重點:自然與神性。蛇鹫在洪水來臨時是最輕松的生物,有翅膀的它根本就不會受到洪水的影響,反而會因為大量的魚群而因禍得福。所以可以在電影中看到,絕大部分的蛇鹫面對貓貓都是殘忍、冷酷又漠然的。作為主角的蛇鹫可以看作被“人性”所吸引的“神性”,雖然不再冷酷但這隻蛇鹫卻也依舊保持着傲然的姿态。可以看到當它登上諾亞方舟後,就成為了掌控方向的舵手,那這個故事的後期是不是就能看成一個由“神性”為引導,以“人性”為主題,以“陪伴”、“貪婪”、“守護”、“物欲”為人格複雜性的人,面對生活的翻天覆地變化時的救贖之路呢?最後的蛇鹫升天而去,也為電影帶來了更多的宗教意味。

...

隻能說《貓貓的奇幻漂流》确實不是一部好懂的電影,面對同期的《荒野機器人》和《頭腦特工隊2》,我也并不能理解為什麼獲獎的是它,可能學院派的口味确實和普通人差距蠻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