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蓮花最喜歡“酒甯剩欠尋常債,劍不需施細碎雠。”這句話 ,但其實陸遊的這首《西村醉歸》最後兩句才是最像他的,特别是最後一句“村市歸來醉跨牛”。

李蓮花的前半生是風光無限萬人敬仰的江湖第一人李相夷,而經曆過許多事後,起起浮浮,他褪去很多,變成了那個可以因為蘿蔔長好了就很高興的李蓮花,變成了那個願意把令牌當出去隻為了活下去的李蓮花,變成了那個“貪生怕死”量力而行的李蓮花,但更重要的是,李蓮花如洗淨的鉛華,曾經胸無菩提樹,如今内心盛開着一大片蓮花。

這個轉變是他對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認知,從前他說有些人入江湖是為了立命,有些人入江湖是為了立心,而自己卻不知道入江湖是為了什麼,李相夷能成為李蓮花,也是因為明白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隻是為了好好感受這個世界,畢竟從前的他忙到喬婉娩說什麼都注意不及,怎會知道遼闊的天地如此美麗,日常的飯菜如此甜美,蘿蔔出土到底要多少日,花要這樣種也能那樣開,但一些人會對李蓮花的處事方式感到惋惜,一代枭雄竟要圍困于這小小天地之中,在日常瑣事之中磨滅自己的志氣?這就是方多病和李蓮花最大的不同,但李蓮花卻不是因為自己那句“那高處我去過,沒意思”而轉變到不願做江湖的一代傳說,而是因為他本人的意義不需要任何事物的佐證,他不需要冠絕天下的名聲來證明他活的很好,活的很耀眼,也不再需要曾經的愛人喬婉娩說我還等着你,還愛着你,隻是坦然接受“不愛一個人了,也不是需要自責的事”,反過來說就是你不再愛我,不代表我不值得被愛,更不代表比起過去我變糟糕了。

李蓮花隻是在平淡地生活中,由那些看起來瑣碎而具體的細節充實了,他不需要那些抽象而宏大的意義,隻需要具體的可觸碰到的真實,也是這些真實讓他明白自己為什麼是李蓮花。

同上,我不覺得他的轉變是因為他對師兄的死亡很後悔,對自己曾經的一意孤行很後悔,他雖然總說都是因為自己過去心高氣傲所以才造成了這樣的悲劇,可我認為後期的李蓮花說這樣的話隻是想寬慰喬婉娩,雲彼丘等對不起他的故友,或許在方多病和他蓮花樓中飲酒對談之前,他還有自責,但是之後種種,他的想法已經慢慢發生了變化,他再次提到對李相夷的批判已經不是一種自責,而是平淡地提及那段往事,像是在講述與他毫不相關的人的故事,這個時候,他也原諒李相夷了。(這個想法的轉變和落地在斷少師劍時達到了高潮。)

其次,李蓮花最後沒有服用忘川花,有些人會認為李蓮花一心求死,但實際上,李蓮花比誰都想活,他時日無多,卻用盡了所有的力氣将最後幾個月的生命活成了認真老去的數十年光陰,雖然隻有四個月,可他也在認真的對待和感受生活的細節,所以他才能夠直面死亡,讓出隻有三成能解他毒的忘川花。

也是在這裡,我忽然理解為什麼我過去一直在心疼他,我們對他的心疼其實就像方小寶對他的心疼,可在李蓮花的視角裡,他真的覺得不重要,他真的覺得這樣做挺好,沒有人願意去承認遵從現在内心想法的李蓮花是真實的李蓮花,我們難道不願意去接受一個人想從容地面向死亡,想拒絕回到一種所謂“新生”的地位,在劇裡其實有很多對照,别人想要李蓮花回來做李相夷,李蓮花隻覺得“我現在這樣蠻好的。”李蓮花一定要服用忘川花和李蓮花為什麼不回到江湖其實都是在拒絕隻想做自己的李蓮花。

想明白這一點後,我才發現在熒幕裡笑的很溫暖的李蓮花不需要我可憐,他一直在反複的說“我這樣也挺好”,出現次數很少地展雲飛也說“你現在這樣,很好。”劇中最後出現的高光台詞“有些人棄劍如遺,有些人終身不負,人的信念,終是有所不同的。”就是貫穿着這一整個故事的核心,哪怕看完故事的我們,也發現,自己的信念和李蓮花是不同的,我們希望他獲得一個圓滿的結局,而李蓮花覺得遁入天地就是圓滿。

“村市歸來醉跨牛。”就如那清晨的集市,李蓮花提着幾兩肉,後面跟着一隻狗,李蓮花笑對它說,狐狸精,你又能加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