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愛上這部電影。最開始是作為有些格格不入的世界局外人,被共情和治愈了。

...

當下我了解了更多關于 “親密關系” 和 “自我” 的事情,才開始真正關注到劇中所展示的友情。

我就直說了:友情是一個相互之間拆盲盒的過程。對方一層一層的剝開你的外表,看到你的喜好、習慣、思想和缺點。在這個過程中有人逃離,有人看到你的價值堅持下去。于是你逐漸找到珍視自己的人,也随着拆開他人盲盒的過程學會理解、溝通和原諒。

...

愛情的根本應是友情。兩個人有說不完的話題,一些對生活小的sparks能被對方讀懂。

作為INFJ,尋找得合适的友情是困難的。一方面我以前不懂自己。聽着朋友分享身邊的話題,比如哪個男明星又塌房了、哪家餐館的菜好吃,隻覺得毫無意趣,觸碰不到心裡。

我喜歡抽象的話題,有規律有邏輯的事物。比起當下我更關心未來。比如職業規劃、人文藝術、心理與社會學等等。

...

另一方面,我也不懂友情。我不知道真正的友情是什麼樣的。閑暇節假出來胡吃海喝嗎?有困難的時候互相幫忙嗎?

當我些微有了自我意識,開始平和而絕望的樹立自己的 “獨立人格”。我意識到以上都不是友情。友情是對對方人格的 “看見”。拆盲盒一樣,随着逐漸拆開,看到對方的外表下的缺點與獨特。尋找相互契合的部分,并接納對方的imperfect.

...

這樣的友情自然是少之又少的。當代社會都流行快餐文化,誰願意去拆開你那堅硬的外殼呢?恨不得掃一眼就把你這個人值不值得交看透了。

但我想另一個角度,也不要把自己埋得太深才行。我提醒自己像一個榫卯機關,不要把自己時時耦合的那麼緊。我喜歡抽象的東西,我就聊抽象的東西,哪怕看起來有些木讷,也讓人接受到信息 —— 這就是我,我的真實感受。但又不故步自封,也聽别人聊些别的什麼,拆開他們的盲盒,也是個有趣的過程。

...

像一個半開的榫卯。這是我對友情最合适的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