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于2019年2月3日,原文不可見: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933413/

劣币驅逐良币每時每刻都在上演:我的萬字影評《評伯恩斯的内戰》就那麼沒了

評伯恩斯的内戰(1)總論

越了解曆史真相的人,對本片評價也就越低

關于堪薩斯的關鍵事實

事實上,這個片子隻是重複了大量曆史修正主義的說法,而這些毫無新意的叙事包含了許多錯誤和謊言。戰争于1861年在他的後院開始,1865年在他的客廳結束——從一開頭對麥克林(Wilmer McLean)的神話的複述就是錯的。就算是目前的主流說法,也認為這場戰争始于薩姆特要塞(1861年4月);而第一次陸地戰役是大伯特利之戰(1861年6月);還有人認為老布朗在哈珀斯渡口的起義(1859年)才是這場戰争的第一槍;更嚴格來說,我認為這場戰争始于奴隸制勢力對堪薩斯的侵略(1854年)。不論哪一個都比麥克林家附近的布爾河之戰(1861年7月)要早。

麥克林的神話聽起來也許很有趣,可是并非曆史的真相。

我為伯恩斯的《内戰史》做字幕大概是國内最早的,現在聽說出了個《内戰史25周年高清版》,浏覽了一下網上已有中文字幕的,說實話,錯漏比較多,一方面是文本量巨大難免出錯,另一方面是字幕作者們相關知識缺乏。所以我最近打算把以前的字幕再弄一遍。結果由于條件所限,不論如何都沒有找到小體積并且無字幕的資源。

我轉念一想,伯恩斯的《内戰史》本身三觀不正,還流水賬,我本人現在是沒興緻單純為了看而看那種水平的片子,不做就不做吧,這十幾年來我已經在這個領域奉獻過太多了。

更新:目前所有精力已經全部投入到《美利堅英雄傳說:第二次革命戰争》的開發中,請支持這個史無前例的作品!

寫簡介的是有混賬妄想吧

這部片子幾年前我翻譯了字幕,今天偶然看到豆瓣評論區,三分之一的人說所有的戰争都是經濟決定政治這種屁話,三分之一的人抨擊這是主旋律片沒幹貨、美化的很好之類,剩下的三分之一我也不知道他們扯的什麼鬼話。

我一直以為能認真看這部片子的人,看完一定會有長進,今天才知道,我想錯了。每次遇到這種不公正的事兒,我就有種極其後悔的感覺。

當然,我并不是說這個片子完美無缺。實際上,這個片子非但不是完美無缺,反而有很多缺點,但毛病并不是你們想象中的那般扭曲和膚淺。隻能說這個片子的糟糕之處,相較于評論區狗屁不通的言論來說還算輕的。

關于第二次美利堅革命的衆多誤區

首先,不談作品,得說說豆瓣,這影片簡介也是夠可以的。第一句就是北方搶南方的奴隸充當發展其資本主義的勞動力(現在又改成“急需勞動力,奴隸制是工業經濟發展的障礙”了,急需你大爺呢)。這是伯恩斯的紀錄片,不是中國的紀錄片,且不說簡介的這個表達本身就是錯的,全片也根本就沒這麼表達,或有一絲令人有這種感覺的表達。一個作品的簡介是為了介紹作品或作者的觀點,而不是介紹任何寫簡介的人自身的混賬妄想,這是道德底線!

退一步說,如果作品或作者的觀點是錯誤的,應當加一些批判性描述以正視聽,而不應該容忍寫簡介的人把本身就錯到極端離譜的混賬妄想加進簡介。

經濟決定論實在是蠢的發指,壞到極緻。事實上,這種理論本身就把自己否定掉了,它證明它自身也局限于一個階段,它的種種荒謬結論則是由這種可悲的階段得出的。

更糟糕的是,它否定道德對曆史的作用,進而否定曆史的道德性。

每一個曆史事件都深受道德影響,都有其道德性。忽視,更糟的是抹殺,拒絕道德激勵和道德裁決,對公衆是一種犯罪,對人類理性是一種犯罪。這樣的行為削弱了人的善良天性,降低了人的理解能力,并增加了惡人的傲慢。道德标準是絕對的,應該無條件地适用于所有曆史事件。

必須用事物和行為的真名來稱呼它們。

真正的高尚、純潔、崇高屬于為正義事業奮鬥的人,并滲透在無名的千百萬自由的民衆之中。我認為真相必須被說出來,并與虛假、自負、謊言或假設區分開。

誰是這段曆史的真正主角?他們的名字叫廢奴主義者。

廢奴主義者

該側重什麼

對戰前、戰争、戰後的描述應該是 5 : 3 : 2 ,而不是本片呈現的 0.1 : 8.9 : 0

本片對最為關鍵的廢奴運動和偉大的廢奴主義者們描述太少,對奴隸制走狗爪牙的緬懷又太多。戰前的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自由與奴役、民主與專制的鬥争,其中涉及的種種感人的事件和英雄的人物,作為清晰完整叙述曆史的關鍵必要的起點,必須要占整個作品相當大的比例才行。

然而,廢奴主義者三十多年艱苦卓絕的鬥争被完全忽略了。在11個小時的全片中,廢奴主義者的篇幅僅占2分鐘。的确,這2分鐘并沒有辱罵攻擊廢奴主義者,然而與在長達11個小時中為奴隸主歌功頌德的篇幅相比,卻是結結實實地把人類的道德與良知踹到了一邊。

十萬人的戰鬥固然壯觀,但是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軍事行動并不是為了軍事行動本身而存在的,如果叙述曆史時執着于軍事行動本身,而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為什麼以及由其帶來的結果,那麼這種叙述等于什麼都沒有講。

關于第二次美利堅革命的曆史,或者說任何曆史,必須要用正确的曆史觀來看。要用什麼曆史觀呢?正确的答案隻有一個,一個人們幾乎從來沒有意識到的答案:道德曆史觀。

應該徹底摒棄對奴隸制勢力的正面描寫,奴隸制勢力必須僅僅是背景聲(一個好例子是《光榮》,盡管這個電影在其他方面還有不少好萊塢問題)。當然,這不是在說因為奴隸制勢力萬惡不赦,就應該避免提及。要精準展現曆史,沒有别的辦法,隻有全面和細節,問題在于側重,如果搞錯了該側重什麼,那就一定不是全面的,與真相和真理相背離的。

我所說的戰前,并非指戰争之前的任何事物,而是指廢奴主義者幾十年如一日的無私奉獻和英勇犧牲;同樣,戰後指的是廢奴主義者繼續與黑暗勢力鬥争,以及反動派KKK的血腥反撲,而不是堆砌遺老們一臉無辜的揮舞邦聯旗的畫面。

距離最後一次看這個片子已經過了很長時間了,之前沒多想就寫了“本片呈現的 0.5 : 8 : 0.5”。

後來我仔細想了想,然後重新觀看了本片,确認了一下,這片子對戰前、戰争、戰後的描述實際上是 0.1 : 8.9 : 0 ——根本沒有拍戰後的任何實際情況,隻是俗套的給一堆奴隸制走狗爪牙“安排後事”,并令人作嘔的把“失敗的事業”貫徹到底。

至于戰前、戰争、戰後的描述的比例應該是什麼樣,我現在隻有一個大概的 5 : 3 : 2 ,這個比例代表了什麼,上面我已經解釋過了。其實這是根據我自己正在創作的美利堅大革命長篇曆史小說的經驗來談的。可以确定的是,當我把這本書寫完了,會提供一個更理想和确切的比例。

此外,我們有一個現成的參考——麥克弗森的《火的考驗》,這個作品是 0.5 : 5.5 : 2 ,雖然對廢奴主義者的描述還遠遠不夠,但比伯恩斯的片子強了太多。值得注意的是,伯恩斯的片子比《火的考驗》晚了十年,卻絲毫沒有吸取《火的考驗》關于戰後的叙述。

本片缺失的那部分

幾天前看了一部重建時期紀錄片,該紀錄片一言難盡,依舊是選幾個各方人物叙事的老一套,尤其是南方人要排第一個。

演到最後,1913年葛底斯堡50周年紀念那段影像和旁白跟肯伯恩斯的美國内戰紀錄片一樣,看到那裡我差一點氣得跳起來了。幸而後邊不像肯伯恩斯那般令人作嘔,而是意外的補充了一句:在北部與南部的老兵握手的時候,沒人注意到沒有黑人士兵在場。

什麼意思,意思就是那個令人憎惡的握手是對正義的亵渎,對革命成果的背叛,對曆史意義的蔑視,把他們曾經犧牲的三十萬聯邦軍戰友給操翻在地。多麼冠冕堂皇的握手!

結尾的處理讓那部重建紀錄片和伯恩斯的片子的水準拉開了極大的距離。

依舊是“失敗的事業”

失敗的事業(Lost Cause)

我記得有個BBC的林肯紀錄片,專門探讨林肯的陰暗面,沒有涉及任何偉光正叙述,而是把所有關于林肯的最尖刻的問題(先不論是真的還是假的)都擺上台面,甚至請了奴隸制遺少(那種新納粹都刻到額頭上的法西斯三個字直接寫在臉上的貨色)出鏡,他一臉認真大談林肯是曠世魔頭,理應為六十萬人的死亡負責雲雲。就是那麼個紀錄片,結尾的總結卻破除了上述所有颠三倒四的扯謊,讓始作俑者的跳梁小醜本質暴露無遺,并且肯定了林肯的偉大。而伯恩斯的這個片子,雖然沒有像上述林肯紀錄片一樣,讓邪惡勢力張牙舞爪公然說謊,實際結果卻更加險惡。

伯恩斯的片子從一開始出鏡的就是那個鼓吹“失敗的事業”的謝爾比·福特,他貫穿全片,出鏡遠遠多于其他人。他提出了各種“失敗的事業”的經典說法, 什麼這場戰争無關奴隸制,南方很少有人是奴隸主雲雲。然而他的這些謊言卻從未被本片駁斥和拆穿,因為最後出鏡的還是他,他的謊言做了結尾的總結。伯恩斯的這個片子不是為了探究真相,而是為了繼續制造謊言。

美利堅大革命的核心人物之一的路易斯·塔潘說得好,不能通過一個人的名字或膚色來判斷是非——伯恩斯确實是很厲害的導演,他确實有名,但這不代表他對曆史的認知也同樣厲害。

這個片子裡的羅伯特·李,依舊是一百多年來塑造出來的那個虛假的偉光正的形象,伯恩斯當然不知道零八年伊麗莎白·普萊爾會寫《人:羅伯特·李》這本書,該書一層層撕開過去幾代人虛構的假象 ,包括伯恩斯的這個片子虛構的假象。但這并不代表伯恩斯不該知道,或該書的出版是世人知道真相的唯一必要條件——真相其實早在曆史還未遠去時就為人所知,隻是随着時間被蓄意扭曲了,伯恩斯所做的工作隻是幫着歪曲真相而已。

交戰雙方都正氣凜然,或者說無所謂正義,片名叫“内戰”,因此這個片子從頭到尾拍的十分貼切主題,可是這不是真相。真相必須被說出來,黑暗的時代,有人鞭打奴隸往傷口上撒鹽水,有人為解放奴隸抛頭顱灑熱血,愚蠢的人連這兩者有何區别都看不出來。

真實的羅伯特·李

究竟在寬容什麼

近來由所謂“公知”如林達、袁騰飛等廣為傳播的說法,稱聯邦政府寬容叛亂分子,曾經的敵人握手言和,“一笑泯恩仇”,不像其他國家一樣清算敵人雲雲。并盛贊其為普世價值的體現。這種說法引起了國内的極大反彈,評論區那些抨擊本片“美化曆史”,本質上是在針對這種所謂的“西方的普世價值”。

評論區的這種着眼點令人匪夷所思。

這個片子也許确實美化了曆史,但是首先應該看到的是,這種對敵人“海一般廣闊的寬容”,更是對奴役人類的罪行的寬容。這種寬容實在是太過無恥和可怕,其直接後果就是KKK四處虐殺被解放的奴隸和想要幫助這些被解放的奴隸的好人,還有現代每隔一段時間就出現的用機關槍掃射黑人教堂的大屠殺。而贊賞這種美化,似乎就是在變相支持“失敗的事業”以及那些大屠殺。把這種跟普世價值完全相反的東西認為是“西方的普世價值”或稱之為普世價值,更為無知、無恥和可怕。

當然,評論區那些反對“美化曆史”的人從來都不是在反對本文提到的本片的種種謬誤,因為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曆史上發生了什麼,這些人的反對本身也是另一種謬誤。

不,這不是美化曆史,這是赤裸裸的污化曆史。曆史的真相在本片從未被提及。

真正揭示真相的作品呢?

目前所有精力已經全部投入到《美利堅英雄傳說:第二次革命戰争》的開發中,請支持這個史無前例的揭示真相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