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客觀來講達不到五星,但因為是在電影院看的第一部非商業片,五星表示支持

雖然是關于鄉土問題的電影,但是沒有強烈的批判,沒有憤怒,沒有同情憐憫,克制得恰到好處,姿态很好。

構圖光影到位

...

一、這是一個關于兩株麥子的故事。

貴英不小心割斷了一株麥苗,她内疚地盯着這株白綠色的小苗,不忍棄去,卻又不知所措。

這時馬有鐵開口:割了就割了吧,給其它麥苗做養料去。啥人有啥命數,麥子也是一樣。反正到了明年,都是被鐮刀割去。

這是馬有鐵的土地哲學,也是導演對這對夫婦命運的隐喻。

曹貴英常年住在大哥家牛棚裡,跛腳、駝背、不孕、小便失禁。

馬有鐵在三哥家做了一輩子長工,除了成為村裡無人關心的特困戶,沒撈到任何好處。

大哥要結婚,貴英順勢被推給了馬有鐵,以便将房子留做婚房,而貴英和有鐵,這兩個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就這麼在别人的(村裡人出去打工後留下的空房)房子裡,開啟了屬于他們的“婚姻”生活。

貴英的婚姻,就是為其它麥子而奉獻的養料。

...
沙灘上,預示相處狀态

他們遇到的第一件事,是村裡糧食收購商“張永福”生了重病,馬有鐵作為唯一有“熊貓血”的人,被張永福的兒子請去抽血。

“馬有鐵是誰?”

“熊貓是國寶,如今這馬有鐵,竟也成了國寶了!”

“馬有鐵不是國寶,是熊貓。馬有鐵不是熊貓,是熊貓的血。”

這段對話展現出了馬有鐵作為“麥子”的命運,小人物偶然間獲得了獨特的待遇,并不會從此被其他人作為獨立的個體尊重,在他人眼裡,“他”意味着他對于他人的利用價值,是其它麥子的養料,是“熊貓的血”,而已。

二、李睿珺的這部電影,有其可貴之處,在于他避開了每一個有可能落入俗套的岔口,最終成就了一部隐忍而穩重的作品。

1)李睿珺表達了對女性命運的無奈,但他沒有迎合時事熱烈批評封建禮教和男性強權,相反,馬有鐵是難得一見的好人,比任何更有錢的人都好,誠信、勤勞、不占便宜、疼愛妻子、真誠向往着美好生活。有人覺得這美好得不真實,我反問:純粹的品質何時成了不可能的幻想?導演無意讓它承擔過多的道德任務,實際上進一步消解了它的特殊性,讓這對夫婦進一步“隐入塵煙”。

2)導演自然而然地展現了不同生活水平之間的對比,但感受不到任何階級仇恨,他不讓你反思,反激起你的另一種反思。沒有錢,那便沒有其它欲望與選擇。每日喂雞、曬谷、割麥、捕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馬有鐵唯一的奢望不過是一台能讓貴英開心的電視機,寶馬車在對比之下顯得滑稽可笑,失去意義。經濟水平的劃分是客觀存在的,但不同層級中人對生活的滿足感差異,以及層級之間的仇恨與鄙視,層級躍升的“理所當然”的渴望,不過是一些人的臆想,是社會布下的騙局。

...

但是,在馬有鐵夫婦的生活中,“命”顯得尤為重要。對他們而言,“命”是一塊塊厚重的泥磚,自我對生命的把控不過是磚上的一層塑料紙。在與他們的對比之下,我們的生活以顯得尤為奢侈,因為改寫命運的筆,一直牢牢抓在我們手中。

3)我慶幸他沒有拍成從小城到大城的勵志故事。一字未提“勤勞”的畫面比某些說教要好得多。

4)導演在采訪裡回答了“為什麼他們沒有身體欲望表達的畫面”,我真的謝謝他,你的穩重和精簡太可貴了,欲望在這裡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會讓1)當中的褒獎顯得尴尬,而兩人之間非愛情而更似愛情的純真關系則會徹底淪為走流程的婚姻。

李睿珺在電影裡放了很多鄉土哲理,比如“腳長在地裡就哪裡都不能去了”,都靠着沒文化的馬有鐵輸出,稍顯刻意,但也是無奈之舉。居然讓我想到了王家衛的那些情感哲理(笑

不過我喜歡他們那些苦中作樂的片段,會成為經典。

...

(還有雨裡那段、谷粒印出的“花”)

三、一些聯想:

1)馬有鐵有一頭驢,一次貴英用草編了一頭驢,馬有鐵感歎:還是草驢好。不用吃草,也就不叫人使喚。

聯想到貝拉塔爾的《都靈之馬》,經典的尼采故事。

都靈之馬 (2011)8.42011 / 匈牙利 法國 瑞士 德國 美國 / 劇情 / 貝拉·塔爾 阿尼亞斯·赫拉尼茨基 / 亞諾什·德爾日 艾麗卡·博克

我一開始覺得他隻是想強調一下生命價值,以及用驢子暗喻自身,但後來看到他甚至有畫面緻敬了《都靈之馬》……

...

2)電影裡插了一段關于“瘋子”的小故事,瘋子說:對鐮刀,麥子又能說個啥?對啄食它的麻雀,麥子又能說個啥?對磨,麥子又能說個啥?如果它有幸成為了種子,麥子又能說個啥?

昨天剛好在看福柯的《瘋癫與文明》

...
...

在戲劇裡,瘋人諷刺的可能是某種特定的惡人,那麼在這裡,瘋人諷刺的是除馬有鐵曹貴英夫婦外的所有人,他們“通過禁閉鄰人來确認自己神志健全”

,他們排擠瘋子,也排擠這對“奇葩”的夫妻,用以證明自己還不至于如此可悲,但瘋子又瘋子的徹悟,夫妻有夫妻的小幸福,自他們的視角向外打量,大部分人的追求是可悲的,大部分人對于自身處境的羞愧和掩飾是可笑的。當你能夠去愛一個瘋子、愛“奇怪”的人,你就能真正愛自己。

3)邊緣人之間的相互理解,信任與依賴,要比大多數“愛情”純粹的多。想起《那年夏天,甯靜的海》。

那年夏天,甯靜的海 (1991)8.51991 / 日本 / 劇情 喜劇 愛情 / 北野武 / 真木藏人 大島弘子

李睿珺放了很多人與動物相處的元素,不多說。

四、說說結尾

1)給貴英安排這樣一個猝不及防的死亡,我在電影院一邊瘋狂落淚一邊罵李睿珺“太狠心”。不過,這樣的安排給了電影一個重壓,并不是什麼失敗的結尾方式,反而給其增添了充足的“後勁”。李睿珺在前半部分塑造了鄉土生活中一種近似虛幻的美好,但現實的殘酷與人的脆弱是不可能避免的話題,最後馬有鐵賣掉了所有糧食和牲畜,拆掉了房子,他與貴英未來的美好幻想已經破滅,接下來又何去何從?這是留給觀衆猜測的部分。

2)最後馬有鐵選擇住進了城裡政府安排的新房,應該是為了過審(????????????????????????),我比較贊同網友的看法,像歐維那樣,最終選擇自殺,是最自然,不ooc的。

3)馬有鐵克制的表演我真的很喜歡,真正的痛是痛在心裡的,眼淚是無法自制的附加物,不是象征悲傷的空洞符号。

五、最後

1)參加演出表裡有很多家族式取名方式取出來的名字

2)謝謝海清

3)學了個新的表達:wheat in ear小麥抽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