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電影的首映(不算點映),離學校比較近的電影院隻排了兩場電影,筆者選擇了19:00的黃金時間場,人數卻寥寥無幾。這也正好,因為電影院滿是抽泣聲的話,隻會讓我更加無法壓抑自己心中的情感。
首先,我想說的是,這部《忠犬八公》相較于美版與日版,絲毫不遜色。它打破了我心中的固有思想——續作、翻拍最多隻能是前作的影子。我在這部片子上,看到了中國電影新的希望。(這絲毫不誇張)
想拍好忠犬八公這樣題材的電影面臨着兩個主要的問題,一個就是狗狗在電影鏡頭前的表現,還有一個就是電影重要節點的銜接。在選角(狗)上,導演一改美版使用秋田犬的老路,使用了更加中國化的本地狗狗。這是一個比較大膽的嘗試,因為很多人都知道這個故事來自于日本,前面所有版本幾乎在選狗上并沒有很大出路,一旦得不到觀衆的認同,那麼就會像即将上映的迪士尼《美人魚》(黑人演員)一樣,得到很多人在文化認同上的排斥。導演深知這方面的弊病,所以在選狗的本土化上還是有一定保留,比如說狗狗的顔色、體型上都選用了與傳統秋田犬相似的狗狗。
在鏡頭表現上,可以看出導演組廢了很大的功夫,狗狗被訓練的很好,基本可以完成基礎指令的動作和視線的轉移。吹毛求疵的話,其實有一個鏡頭,在八筒小的時候,就對報紙這個物品有着相當大的動作反應,其實當時我就有猜到報紙會變成電影後期一個十分重要的線索。八筒對報紙的動作反應明顯是有獎勵機制的,家裡有狗狗的人其實也會敏感的發現這一點。不過這隻是小小的細節,也是我自己的看法。
在重要節點的銜接上,我覺得全片最重要的兩個節點是1.在教授死後八筒怎麼才能脫離其他親人的監護從而達到電影結尾的重逢與升華2.狗狗最後的結局。
這裡我們對标一下美版。由于筆者美版看的時間有點長了,有些細節的劇情記得不是很清楚,如有說錯請見諒。美版重點刻畫了在教授死後,狗狗如何在車站一個人生活,有很多人捐款給它買吃的,把狗狗等待的地點作為旅遊景點之類的,但忽略了丢棄這個過程,女主人的搬離顯得有些匆忙,為什麼不帶上狗動機也顯得有些講不過去(好像是有領養劇情的這裡我記得不太清)。當然這也與歐美傳統價值觀有着一些密切聯系。在這一點上我們再來看中國版的,女主人要搬到北京去住,房東不讓養狗,所以女主人把狗給了女兒一家,女兒一家因為狗老是亂跑,在家裡搗亂把狗送給了朋友,帶回了農村。兩次的輾轉,把這個尖銳的,抛棄的劇情給過渡了過去,使這一段劇情不跳脫整體電影的一個感情基調。似乎家人們的選擇都是出于無奈,但是細細想來感情的割舍似乎合乎人情但又感覺不适。其實養狗的人最能感受這種氛圍,如果你真的把狗當作家人的一份子,似乎有些抉擇會有讓步,當然電影的選擇也沒錯,這個過渡已經是十分完美的了。
再來看結局美版電影把結局的重逢當作後期電影的一個高潮,以這樣戛然而止的結尾把思考留給觀衆(記得是這樣的,不太清晰,就算有死亡的情節但也不是重點),當女主人多年以後重逢說出那句 我陪你一起等的時候 電影已經完成了它最後需要有的升華。中國版沒有把死亡當作最後的結束,而是加上了一段重逢,其實這一段在《一條狗的使命》系列電影的結尾也采用過。最後狗狗與主人相逢在一片無邊無際的金黃色草原上(有點古埃及死亡後人會去的地方)。電影很好的采用了這個重逢的結尾,在一堆報紙前,鏡頭從現實來到夢幻,他們又回到了相遇的樣子。
隻是這一次,他們再也不會分開.......
這是一部偉大的電影,偉大在當今這個社會,我們走進電影院不是為了再被說教,而是去表現我們最真實的情感。人人心中都有一個八筒,它在等待,等待着有一天我們與自己的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