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碎片化思考
首先我願意相信作者本人沒有想表達牢記民族仇恨,堅持政治正确,譴責萬惡法西斯的意思
他的表達克制而溫和中立,脫離了單向道德審判叙事,關于裡斯本丸船長餘生的描述或許更能體現片子的主旨:每一個個體都逃不過淪為高層博弈棋子的命運,但不要絕望,因為人性的光輝可以救千千萬萬個平凡的我于水火之中
導演給了每一方表達的機會,痛失親人的英國人,舍身相救的中國人以及軍命如山的日本人
(不過那段法庭上船長自相矛盾的陳述、那位日本學者的閃爍其辭似乎也影射了導演有意無意的引導)
抛開曆史的殼,探讨的其實是人性的光輝與生存的意義
我們為什麼而活?我們生存的支點是什麼?是墨鏡框裡妻子的照片,是與家人團聚的願望,在那個死亡易如反掌的歲月裡,人要為自己尋找活着的信念。
也許失去和得到從不是反義詞,英國軍人和香港女孩的愛情,正是我們反複歌頌戰争年代的愛情,偉大純粹珍貴,這份愛的純粹、完美來自它随時會破碎消失,讓人們動容地往往是向死而生的愛情,現在的愛情關系得到太輕松,又沒有不可抗力帶來那種随時會失去的危機感,于是人們穿梭在一段又一段關系裡消解了愛的意義
後人是你生命的延續,倘若沒有後人的追憶描述,又有多少人的故事從曆史長河裡悄無聲息地消失,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死亡
非電影專業出身,不懂鏡頭語言節奏調度這些評估緯度,單從内容來說,它值得五星,首先真實自有萬鈞之力,其次如此用心做内容的理想主義者,我願意着為其振臂高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