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疫情的關系,導緻不少電影大片都擱置了,大家确實難以在電影院裡欣賞到佳作。或許不少觀衆都很期待歐美大片降臨,本月确實迎來了三部,有純屬是玩的爆米花大片《神秘海域》,再到玩起文藝範的《新蝙蝠俠》,口碑都是兩極分化的,但都算值得去電影院欣賞的佳作。
在本月底,還有一部科幻災難大片降臨——《月球隕落》。無論從名字、海報、預告片等看,如此和地球人息息相關的災難大作,确實增加了不少大家的期望值。因此,我也趁上映第一天去看了,感覺就是:劇情和邏輯都是“胡扯”,《月球隕落》不值得大家去“冒險”!

其實從特效制作的方面來說,《月球隕落》畢竟出自美國制造的電影工業,整體效果就是能給人純粹視覺刺激的模式化科幻大片感覺。如果是沖着享受大熒幕帶來的視覺和聽覺享受,此片也算得上是值得步入電影院去看看的。
但是,該片隻能是前半小部分能有點“動人心弦”,當劇情發展下去,那種看似令人腦洞大開的邏輯設計,明顯隻是“胡扯”,或許算得上是編劇的“自我陶醉”。

從我們知識的角度來看,到底月球會不會撞向地球呢?相信大家知道的答案是:幾乎不可能。
要知道,月球陪伴地球運轉,已經是幾十億年的事情。在自然運轉下,就算月球偏離了運轉的軌迹,也隻會離地球越走越遠,變成“流浪月球”。那麼如果要“實現”月球撞向地球,唯有一個原因:外力因素。
這就是《月球隕落》的設定:
“仰望星空,⽉亮⼀向是那麼的永恒。但在不久的将來,⽉球被⼀股神秘的⼒量驅使離開⽉球軌道,向我們熟知的地球⻜速⽽來,⽽在衆⼈都放棄希望,地球上如世界末⽇⼀般時,⼀⽀看似烏合之衆的團隊決定為地球進⾏最後⼀搏,冒險為保衛⼈類最後⼀戰。”
(劇情簡介摘自豆瓣)

從劇情簡介裡有兩個關鍵詞“⼀股神秘”和“烏合之衆”,這也是形成“劇情胡扯”的重點。
首先,“⼀股神秘”是用編劇的角度來解釋人類的祖先,簡直的颠覆了我們的想象和概念。尤其是對于月球的設定,确實是編劇的腦洞大開,至于如此邏輯上的真實感,隻能說是見仁見智了。

其次,“烏合之衆”來拯救地球,這又是戲劇化藝術的套路感。尤其是那沒人理會的“神秘人”KC,能早于其他人預測到月球會撞向地球,甚至能靠他腦海裡的經驗來“準确判斷”撞擊時間、引力變化等問題,如此設定簡直是匪夷所思。難怪編輯最終也給予他一個“神化”的結局,相信這就是編劇“自我陶醉”的感覺。
建議導演和編劇認真去看看《流浪地球》,認真思考一下裡面的邏輯吧。确實,《月球隕落》整體感覺會與《流浪地球》有點相似,雖然角度是相反的,但從整體故事的邏輯性上看,我們會更喜愛《流浪地球》的。
而從地球“未知文化”的角度來看,導演和編劇也可以多看看《衛斯理》小說,或許就能将劇情的邏輯得以優化了。

最後必須一提的是,《月球隕落》是從美國的角度去有意無意的嘲諷其他國家的科技能力。
或許導演以為在電影裡融入中國元素,就能獲得中國觀衆的口碑,從而在中國得到票房大賣!?
電影裡的一個配角是《前任3》的女主于文文,無論是樣子、造型、風格等,于文文在《月球隕落》裡出現,還是可圈可點的。甚至台詞上還有一句中文,聽着是有點感覺。
但是,于文文這個角色在後續的表現有點“魔化”,英雄主義式的表現令人感覺這劇情設定“有點多餘了吧”!
劇情裡最重要的一個設定是,美國的航空科技過于高級,而吸引了外星力量的攻擊。反而借用了中國目前使用的類似“阿波羅登月”時期的航空科技,反而能完全逃避外星力量的攻擊。這就是編劇眼中的“外星人工智能”,在我們看來,未免是一種“無情的嘲諷”!

因此,對于《月球隕落》這部所謂的科幻大片,我完全不建議大家“冒險”去電影院觀看了,畢竟現在疫情也不算很穩定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