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狙擊手》,我久久顫栗不能平息,敲鍵盤的手都在抖。
《狙擊手》是特别應景的電影。看電影的前幾天,北京剛好下了一場大雪,銀裝素裹,分外妖娆。當電影的大幕徐徐拉開,漫天的白雪映入眼簾,簡直就是無縫銜接把我們所有人帶到了戰場。
大多數戰争片在追求宏偉和到位,《狙擊手》卻在強調精緻和細節。
戲中有兩處唱歌的鏡頭,一是胖墩身背鋼闆試圖拖回戰友的屍體,美軍每一槍打在鋼闆上,他會因為沖擊力渾身顫抖,為了給自己加油打氣,他吼着号子:“三人結拜情義重,四海龍王在水中;伍子胥臨潼鬥過勇,六國蘇秦把相封”。
另外是喚醒戰友的那場戲,為了叫醒他隻能選擇他最熟悉的旋律,于是我聽到了“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姥姥姥爺唱過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
看到這一段,我想到了《紅高粱》中那首經典的《擡花轎》,同樣是用歌聲傳遞情緒,讓人物更加鮮活,讓事件更加真實。
心心念念的綠手套,随身攜帶的大鐵勺,全班唯一的望遠鏡,分别對應着溫情、智慧和希望。溫情讓我們牢記來自哪裡,智慧幫我們解決困難,希望告訴我們去往何方。
藝謀導演最擅長的色彩,《紅高粱》中鋪天蓋地的紅,《英雄》中近乎“大染坊”的色彩,《影》中潇灑自如的水墨風,《狙擊手》卻沒有沿用以前的色彩風格。
故事發生在戰場,影像的調度接近黑白灰,所以無法使用傳統美感的技法。為了還原戰場上的真實場景,電影拍得相當克制。
大多數遠景,是一眼望不到頭的雪白,這股雪白就像是一個背景闆,任憑血液四濺,營造出前所未有的凄涼和震撼。
另外,塑造人物這一塊,藝謀導演再次成功拿捏。隻用了“愛哭”這一個特點,就讓觀衆記住了可愛的大永。導演也在采訪裡說,正是因為“男兒有淚不輕彈”,他們決定反其道而行之,果然效果驚人。尤其是最後大永無聲痛哭的那場戲最有感染力。
個人認為,“大永”這個角色注定成為新人演員的高光時刻,或許可以憑此捧得最佳男配或者最佳新人獎。
這些細節把整場戲支撐了起來,讓人物有血有肉,讓劇情撲朔迷離,讓我們相信,在70年多前的抗美援朝戰場上,有這樣一群可愛的年輕人,他們抛頭顱灑熱血,把青春和熱情全獻給了這一方熱土。
印象最深的一場戲,在五班戰士高唱戰歌的時候,對方的美軍已開始打退堂鼓,甚至厮打。五班的戰士就像擰在一起的麻繩一樣,有過淚水、有過痛苦,但他們從未放棄。
美軍隊友之間,我們看到更多的是憤怒和不服,甚至出現了将槍口瞄準隊友的鏡頭,讓人匪夷所思,驚訝無比。
從這些細節上可以看透太多,甚至說暗示了這場戰争的結局。通過敵我兩方的對比,揭露了小米加步槍可以戰勝坦克大炮的原因,展現了志願軍面對外來入侵時表現出的團結。
敵軍不再是“智商低下”的反派角色,張末導演的指導讓原本違和的角色真實了許多。為了更加真實,他們聯系自己的曾祖父确認哪個英文名字更符合劇情。敵軍的核心人物威廉,甚至可以用證據反駁“中國人長得都一樣”這種刻闆印象。
美軍也許設備精良,裝備昂貴,彈藥充足,但我們赢在團結,勝在人心。《狙擊手》诠釋了了不起的民族精神,告訴世人——這是一場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