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安靜的夜晚獨自觀看了林克萊特的這部《少年時代》,近三個小時,卻不覺冗長,浮光掠影,幾許年華,熱淚盈眶,這種流淚不是類型片中單純的催淚,而是一種心靈的共鳴,之前隻在《天堂電影院》《愛在午夜降臨前》《花火》《薄荷糖》中感受過。
我快16歲了,這部電影拍了12年,從男主的6歲到18歲,不知不覺間也快趕上,林克萊特用隽永的手法平靜地描繪了青春少年的模樣,不禁令我感慨萬千,關于家庭、學業、成長的記憶一起湧出,在戲外與電影内形成了互文,或許這就是電影的意義,它是每個人的夢,給每個人造了一個夢。
林克萊特總能在平靜生活中找到魅力,如《愛在》三部曲,幾處散步,幾段閑聊都能切近愛情的模樣,這部亦然,散文詩式的刻畫,平靜地浮過生活年華的痕迹,追憶似水年華,隽永、平靜、觸動心靈。
如果我也要這樣的一部電影,會是什麼樣呢,這帶給我無限的遐思。
這就是電影的意義,時間的流逝,雲淡風輕,沒有高潮卻讓人沉浸其中,一個人的青春需要三個小時來記錄,幾乎超越《愛在午夜降臨前》,成為我最愛的一部林克萊特。
向林克萊特緻敬,一部電影勾畫出我青春的模樣,讓我追憶過往,向電影緻敬,造夢的藝術。
PS1:看着男神伊桑霍克逐漸衰老的面龐,内心不禁黯然神傷,想起了我父親。
PS2:期待林克萊特今年戛納新片《新浪潮》。《愛在》三部曲描述愛情,《少年時代》記錄青春,《新浪潮》重現藝術。
幾許年華,雲淡風輕,隽永的青春散文詩——《少年時代》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