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在今天看完,也是伴随我六七年的作品了。對數十年以計的中老年來說,第四季的十集還是遠遠太短了。幾乎沒有日常的中年,隻有呼啦啦的翻頁。沒有一天被來得及嚴肅對待了。光影不再自轉,而是圍繞主角的世界加速旋轉,空鏡頭少了很多,要着急把故事講完,像是整個劇組把重錘高高舉了這麼久(這麼多年)舉累了,必須要聽見宏大黑影喑啞倒地了。該死的立即死了,該消失的也立即消失。是疼痛密集到必須急促地一個事件接着一個事件,還是真正的生活早已在童年和青年時期過完?就好像必須要挖出所有先前埋藏的根莖才算是還土地一片幹淨,也因此不再制造新的隐喻。但也存在另一種可能,真實的中老年就是如此迅速,房子已經建成,接下來的隻能倒塌——而通常這就是倒塌的速度。像是不知從哪看來的可疑理論,如果以心理體驗速度來說,人生之半恰好是23歲。此後的幾十年如何能抵得上那麼銳利的童年,如公園裡水寫的字,第一筆最重,之後越寫就越淺淡,并最終跟不上蒸發的速度。而莉拉,我從頭到尾沒有真正喜歡上的角色,在叙述疲倦的正中央終于完成了全員以待的消失。

以及一段與劇評無關的話,不能免俗地:記得中學時代最好的女友曾經在大學時寄給我一整套這本書。許多個瞬間過去,書我已經不記得放在了哪裡,也早已多年沒有真正與她聯系過。我也仍然記得她孩子時的樣子遠多于之後所有的日子。我想念我們孩童的時代,在我家或是她家的卧室;因為那時閱讀所有的痛苦還是像透過簇新的窗玻璃,我們貼着臉放在窗玻璃上,還不用在正午時分真正走出那裡去。但倒也不用擔心走出去,因為(這部劇同樣告訴我們)此後也沒有根本上新穎的無望發生了。

短評的字數超了,于是另留在這裡标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