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漢娜與邁克的情感線。他們的感情隻持續了一個夏天,但這段感情影響了彼此的一生。邁克為什麼沒有揭露出那個秘密——即使那個秘密可能讓她減刑。邁克并非不知道這點,隻是他甚至漢娜不願意向他人透露這個秘密。

漢娜在監獄待了二十多年,那段感情一直支撐着她。直到刑滿釋放,邁克去接她,幾句交談中,她已知道這段感情不可能再繼續。“我還是喜歡别人給我讀……這還能繼續嗎”漢娜的試探性問話,朗讀事實上喻指彼此的愛情。邁克的不語預示着這段感情的終結。聯想到邁克從不去探望她,于是她心中再無可支撐她的東西。

漢娜——一個成熟女人喂養了一個男孩的身體和心靈。毫無疑問,邁克一生都沒有忘懷。離開她後,他渴望在每個情人上找到漢娜的身影和氣息,但未果。漢娜的自殺是否有邁克的錯?如果不愛了,為何又在用一生去銘記

第二條線,邁克愧疚于沒有公開那個秘密以此減輕漢娜的罪行。這份愧疚與二戰納粹德國對于猶太的愧疚伴行,以此把本書的主題由個人的愛戀上升到對罪行、戰争、法律的反思,反映了二戰時代德國的民族記憶。“為什麼把罪名全部推給六個不明就裡的女人?”這也是當時法律的缺陷,戕害了一個無辜無知女人的一生。難道不應該向上溯源,找到罪魁禍首再下定論嗎?

漢娜在監獄裡一直學習讀寫,她在認知中逐漸明白了自己所做之事的罪孽,她找來猶太幸存者的書讀。雖然電影中沒有直接描寫那些書對漢娜的影響,但從後來刑滿釋放後漢娜寄錢給幸存者的女兒,可看出她對猶太人有愧疚。對猶太的愧疚跟二戰後德國對自身行為的反思相平行。上升到國家和民族,深化主題。

第三條線,追溯漢娜的案件,她自述焚燒納粹集中營的300人,看着他們被燒死而無動于衷,是因為“會擾亂秩序”,她過于恪守規則、喪失了人性的關懷和對生命的憐憫,隻用無知和文盲似乎不能解釋一切。這恐怕與當時德國的社會環境有關——整個民族都展現着“不思考即順從”,展現着對國家的絕對忠誠。毫無疑問這與納粹的種族主義煽動、對民心的絕對控制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