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這部片子整體完成度很高,很多地方都能深深引起共鳴,很多細微之處都引人深思,扣掉的一星在最後的結局,感覺是導演為了過審或者刻意營造一種最後大團圓結局。

1. 最開始的影排片給出了馬寅波一個中年失意的真實寫照:人到中年力不從心。寫了三十幾年的書從來沒有得到過出版社的青睐。當了一輩子的語文老師一方面得不到學生的認可,一方面又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始終懷抱着作家的夢,教書不應該是他的最終去處。就連門衛處的保安都勸他别寫了,寫了幾十年都是被退稿。在昔日出版社的師兄面前,說出“哪裡不對,我全改”,被嫌棄沒有文人的風骨,等了幾十年的消息,還是沒有消息。馬寅波還有一個在外人看來不是那麼光榮的兒子 ,被他的老師叫家長說他兒子偷拍女生,被校長懷疑複讀了兩年的兒子是不是智力有問題。馬寅波生日那天老婆準備的情趣内衣,50歲的生日蠟燭,老婆讓馬寅波不要再許自己那個幾十年沒實現的作家夢 ,改為讓兒子能好好學習。前面的一系列情節,看着讓人窒息,同時又那麼真實,人到中年,事業的不如意,夢想遙不可及,家庭内裡沖突不斷,不斷引人歎息;

2. 影片的轉折點在于馬寅波的兒子馬墨由于爬上宿舍樓偷拍喜歡的女生,失足從樓上摔倒後腦勺,一切都從這件事情開始變得魔幻與諷刺。校方在對這件事情的調查過程中開始懷疑馬墨是流氓行為偷拍喜歡的女生而墜樓,這對學校的名聲不利。另一方面馬寅波猜測到了兒子的行為,同時兒子又被懷疑在課堂上攜帶色情雜志,馬寅波在兒子被懷疑藏有色情雜志時,将他給兒子書桌裡的一本本名著,霍亂時期的愛情、喪鐘為誰而鳴 (已加入書單,哈哈哈),一本本拿出來,呵斥同學與老師他的兒子是一個熱愛文學的青年,最後自己打開的“馬墨”雜志終于讓他有了一個想法:僞造一封馬墨自殺的遺書。當這封自殺的被同學與老師看到後,事情有了魔幻的轉折。同學們開始自責是不是做出了霸淩馬墨的行為,被喜歡的女生(一個中二中了青春文學毒的女生)開始180度反轉,愛上了馬墨。校方在精英學校不能有流氓,一個有文學天賦而自殺的學生對學校的名譽影響似乎更小。就這樣,謊言變成了大家都願意相信的事實。

3. 為給衆人一個馬墨自殺的原因,馬寅波杜撰了幾篇馬墨文章,這幾篇文章又被他的語文老師大加贊賞推薦到參加青少年文學作文大賽。意料之外的是最後獲獎的得主的一篇微博将馬墨推上了熱搜。自此馬墨火了,一個有着過人文學才能的馬墨,在學校内自殺了,無數“豆瓣小組” (被實名diss) 成員探望馬墨。熱點出現了,話題出現了,那一群群當初求着都沒見着的人,開始來找尋馬墨的作品。面對兒子巨大的醫療費與自己作品被看到的喜悅,馬寅波開始大寫特寫,最後在出版社的促成之下《少年的你去哪了》出版了。熱點的加持,這本書大賣特賣。

4. 書大賣以後,馬寅波變了,一個隐忍了幾十年的中年人,一個将虛榮看的比什麼都重要的人突然有一天成功了。KTV唱K,酒家女作陪,觥籌交錯,馬寅波終于”站起來了“,他再也不用當連杯子都不敢摔的男人,不用當在在老婆面前低聲下氣的男人,不用當别人眼中失敗的人,馬寅波變成了someboby,馬寅波成了名叫馬墨的作家,這個作家會被請上節目,會被蜂擁的邀請簽名,會被衆人所仰慕,馬寅波的作家夢”實現了“,他甚至開始暢想自己未來無限美好的藍圖。妻子口中說的騙,那能叫做騙嗎?馬寅波的文學夢實現了,至于實現手段不再重要。

5. 緊接着,下一個轉折點又來了。在一場頒獎禮的直播中,馬墨醒了。這一秒馬寅波的内心該是多麼的混亂與撕扯。一方面作為父親,馬墨醒來馬寅波是一件高興的事情,另一方面作為作家”馬墨“,馬寅波又是不願馬墨醒來,甚至可能希望如果馬墨一直不醒該有多好。可是事實是,馬墨醒了,在衆人面前醒了。老婆看見醒來後希望好好學習的馬墨,再看到馬寅波說的要送孩子去國外念書,馬寅波準備繼續當背後的馬墨。作為媽媽,她選擇了讓馬墨召開封筆的記者會,讓馬墨過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變成馬寅波的作家傀儡。事後面對馬寅波的對峙,老婆拿出11年的離婚協議書,點出馬寅波骨子裡的虛容。在與妻子的争吵中,馬寅波下定決心要靠自己的書,自己的名字出書證明自己。

6. 從馬寅波決定用自己的名字出書那一刻開始,魔幻的世界開始運轉了。血淋淋的事實、滿屏的諷刺鋪面而來。同門的師兄弟被強迫着審閱馬寅波的所有作品,馬寅波本名的作品沒有人願意出版。甚至出版商願意出版陪酒女的瑪麗蘇網文也不願出馬寅波本名寫的書。最後不認輸的馬寅波還是認為既然我筆下的馬墨能夠成功,那作為背後的馬墨的我毫無疑問能夠同樣成功。他選擇進行一場豪賭,自己出資出書。面對最後一場豪賭,以前馬寅波鄙視的玷污文學的行為變得如此的自然,仿佛天生就應該如此,發紅包參加簽售會,發紅包請人寫序。甚至為了場面,找導演cos中國版諾貝爾頒獎典禮。最後的結局卻是簽售會當天暴雨下馬寅波冒雨發出關于文學的呐喊,底下無人問津,而另一邊是瑪麗蘇文學的簽售會水洩不通。看到此處,抛開馬寅波的行為,我看的是一個在曾經對文學飽含熱情,對作家夢持之以恒幾十年的逐夢人,在面對現實的荒唐與夢想破碎的内心深處的呐喊。心有戚戚。

7. 接下來是一場對刷數據的瘋狂諷刺,馬寅波自己買自己的書,不惜一切代價刷到榜首。馬寅波此此時覺得瑪麗蘇書都能爆賣,靠的就是數據 (真實糜爛而又畸形的市場)。最後的孤注一擲得到卻是工商查抄。已然瘋狂的他,想到他還可以證明自己才是馬墨背後的真實的作家。他要向世界宣告,是他的作品創造了奇迹。馬寅波駕駛着裝滿了自己的書的卡車,沖向了學校,他的一番講演卻被提前錄下自己承認剽竊自己兒子作品的錄音的校園保安”揭穿“,徹底又一次淪為無恥的謊言。至此馬寅波變成了人人喊打的撒謊者,敗壞師德、剽竊兒子作品的罪大惡極之人。(在這裡我曾經思考過一個問題:馬寅波的書究竟有文學價值嗎?如果馬寅波有文學價值,出版商卻一直不願出版,那是由于出版商看到的是書能否有話題,是否能賣出去?看同門師兄和其他出版商貫穿幾十年的評價,似乎證明馬寅波的書文學價值不夠純靠文學價值出版。而後大家對馬寅波代筆的馬墨的書又贊譽極高,這裡透漏出馬寅波的書本身還是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而這兩者的差距在于二人的年紀。馬寅波代筆的馬墨表現的是一個不屬于他年紀的思想,它的文學價值要在之前冠上一個年齡才會變得出衆。想到這裡才覺得是一個比較合理的假設。)

8. 影片的後半段,馬寅波無法再自證為自己作品的作者。一個起始于虛榮的謊言,一步步變為更大的謊言,謊言與真實已經徹底翻轉。看到此處,一種巨大的荒謬向觀衆襲來。走頭無路的馬寅波回到收集滿自己的書的倉庫,一本一本的燒掉了自己的書,燒掉的也是自己的作家夢。(此處莫名的想到絕命毒師的結局,大毒師最後一錯再錯, 最後自剖的答案是”I am good at it“ 他稱自己為cooker,同樣是一個中年不得志的男人,”cook“讓他找到了另類的自我實現,隻有在cook的時候他是一個被仰視的存在) 燒書最後竟然也不能如願,被進來的保安噴了一臉的滅火劑。

9. 影片的最後是馬寅波幻滅了,細思如果是我走到如此的境地,很難不會像馬寅波一樣走向天台。在天台的馬寅波在跳與不跳之間掙紮,跳就一了百了,但是從高樓上往下看,他又不敢了。在掙紮間,馬寅波聽到了警笛聲,走過去才發現之前的那位瑪麗蘇作者(前陪酒女)正要跳樓。馬寅波将她拉了下來問她,該跳樓的不應該是他嗎?你一個暢銷書的作者還跳什麼樓?瑪麗蘇作者哭着說出版社為了吸引流量、制造熱點,将她陪酒的過往公開出來作為賣點,現在的她在老家已經成為了一個下流無恥的陪酒女,她沒有辦法再面對自己的家人。為了勸解她,馬寅波在想一個給她一個活下去的理由,老師的本能讓他在黑闆寫下了人生無需關注虛榮、沒有任何人能讓自己自殺 ,除了自己,活着需要抛棄虛榮,提升認知。這句話說完,馬寅波自己也醒悟了,他也不想自殺了。看到這裡我以為已經是大團圓結局了,突然瑪麗蘇作者接到了她爸爸的電話,電話裡她的爸爸想的隻有在村子裡面子被丢盡了,瑪麗蘇作者毅然準備再一次跳樓,馬寅波拼命阻攔。最終瑪麗蘇作者被救下,馬寅波掉下了樓。

(細細思考下中國人内心深處的虛榮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想想我們的成長路徑,”一分戰勝一千人“,”别人可以做到,你為什麼不可以“,"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你要成為人上人“。意識形态潛藏在言語中,一個普通中國人就是在這些話語中成長起來的,知識隻是戰勝其他人獲取人生資源的武器,除己之外皆為”敵人”,一個好生活是被他人豔羨的生活。這一切從一開始就被扭曲了,所有人都被裹挾進這場無休止的戰争。回到生活與知識的原初,正确的導向不應該是這樣的嗎?驅使我們學習的動力是對未知的探索與渴求,是對世界與自我更深層次的認知。而一個美好的生活應該是自我能獲得甯靜,一切當下歲月靜好,無關乎他人。)

10. 關于結局。其實看到馬寅波掉下了樓而不知道是生是死的時候,我個人看來在這裡結束是一個更好的結局。關于馬寅波是死的唏噓還是活下去面對接下來的人生應該讓觀衆自己細思。人生的荒誕,現實與魔幻,虛榮與真實才是這部作品應該引起人們反思的東西。停頓到這裡導演卻給了一個圓滿的結局,馬寅波好好的活下來了,還被嘉獎為見義勇為,在老婆和兒子的掩護下準備逃離醫院回家。如果電影的結局是這樣,在我看來消解這部電影的反思性,最後人們看到的是一個見義勇為的行為簡單的就洗清了之前的一切,最後其樂融融,得以回歸溫暖的家庭。

最後的碎碎念:關于中年人的人生困局,關于文學的意義,關于機械複制時代下資本控制的文化資本,關于人生的意義,關于中國人内心深處的虛榮,都需要我們細細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