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璐璐壁櫥/膠片出櫃史
笑料
1.1電影剛剛誕生時,常常将同性戀當成一種理所當然的幽默來源——娘娘腔
如:《銀幕背後》(1916)《瑞典女皇》(1933)《柳暗花明》(1934)
1.2也曾有段時間,男人能很自然地在熒幕上表達他們的溫情,雖然人們逐漸将同性間的情感認為是罪惡的
如:《鐵翼雄風》(1927)

櫃中
2.1海斯法典建立起電影業的自我審查制度,性倒錯等被禁止在電影中出現,但這一法案并未完全将同性戀從銀幕中抹去,隻是讓他們變得更難被發現了
如:《德古拉的女兒》(1936)《蝴蝶夢》(1940)《馬耳他之鷹》(1941)《吉爾達》(1946)《奪魂索》(1948)《紅河》(1948)《雙凰多鸾》(1950)《孤獨地方》(1950)
2.2五十年代,“男性氣概”統治了一切,“看上去像同性戀”與“是個同性戀”得到差不多的待遇,每個男人要注意其一舉一動;好萊塢學會了在字裡行間說話,一小部分心領神會的觀衆則學會了從字裡行間解讀(這恰好表達了現實中同性戀面臨的情況——電影/角色/同性戀者被關在櫃子中)
如:《茶與同情》(1956)《無因的反叛》(1955)《賓虛》(1959)《野姑娘傑恩》(1953)《荒漠怪客》(1954)
2.3在50、60年代中的很多與兩性關系相關的喜劇(如DF電影)中常常有一些可以被解讀為同性戀的角色
如《紳士愛美人》(1953)《嬌鳳癡鸾》(1961)《枕邊細語》(1959)《熱情似火》(1959)
2.4當同性戀主題逐漸變得嚴肅起來,當性的問題開始被涉及,結果就是“良風團”對場景的修改與剪裁
如:《斯巴達克斯》(1960)《熱鐵皮屋頂上的貓》(1958)《夏日癡魂》(1959)

出櫃
3.1當好萊塢還在對同性戀遮遮掩掩時,英國的電影搶先邁出了第一步——《受害者》(1961),由當紅影星德克•博加德出演了銀幕上第一個同性戀英雄,并明确表達了對同性的欲望
3.2好萊塢的審查制度開始松動,在限制中成長起來的一代電影人開始打碎這最後的禁忌(“性倒錯”)——同性戀終于可以在電影中被讨論,而其形象常常是宿命般悲慘絕望的、無能為力的、傾向于自毀的
如:《雙姝怨》(1962)《華府千秋》(1962)《狂野邊緣》(1962)《女狐》(1968)《大偵探》(1968)
3.3 1969年的石牆事件标志着“同性戀解放運動”的開始,直至《樂隊男孩》(1970),同性戀第一次開始艱難地審視自己的生活,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這部電影中表現的是同性戀之間的認同感與友情;此後逐漸出現不再以同性戀身份為恥的影片和展示同性間情/欲的影片
如:《卡伯雷歌廳》(1972)《下一站格林威治村》(1976)《洗車場》(1976)《血腥星期天》(1971)《午夜快車》(1978)《示愛》(1982)《雙姝奧運情》(1982)《紫色》(1985)《千年血後》(1983)《我美麗的洗衣店》(1985)《離别秋波》(1986)《愛的甘露》(1985)
3.4但是随着同性戀在電影中的露臉,也伴随着一個不利之處,對同性戀報複性的醜化(刻闆印象)/罪案化(兇手)/恐吓式(受害者)書寫(faggot/queer)開始無處不在,刑訴塑着人們看待同性戀的方式
如:《粉身碎骨》(1971)《鬼馬雙警》(1974)《夜迷情》(1982)《青年狼人》(1985)《虎口巡航》(1980)《窗》(1980)《奪命影迷》(1981)

visible
4.長久的沉默終于結束了,新的公開而坦然的聲音出現了,電影開始講述那些從未曾被講過的故事,那些一直真實存在着的人們的故事
如:《長期伴侶》(1990)《費城故事》(1993)《同性三分親》(1988)《喜宴》(1993)《奪魂》(1992)《末路狂花》(1991)《油炸綠番茄》(1991)《毒藥》(1991)《釣魚去》(1994)《小時與時間》(1992)《愛德華三世》(1991)《末路記事》(1992)《我自己的愛達荷》(1991)《沙漠妖姬》(1994)《潇灑有情天》(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