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随筆沒有太系統性的寫作評價:對稱問題:
故事框架已經定好,所以作者對于對稱形式的執着在後期幾乎到達自己的不可控了,劇情的發展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這個對稱的手法必須從始至終貫徹執行。原著漫畫到139話完結的那一刹那,谏人完成了他心目中那個絕對對稱手法,完成了當之無愧的對稱之王。雖然他是自己這麼認為的,但從結尾回溯到開頭的整篇故事,讀者們都看得出來,艾倫成為了薛定谔的貓,沒有前因後果的響尾蛇,完成作者自認為的自洽閉環。谏人拿出尼采給自己背書,最終背出了個庸俗黑格爾主義,也算是一種特色了。當然結尾的輪回肯定不是輪回(編輯和作者都解釋過結尾并不是新的輪回),它是一個新的反複,如果還将其視為輪回,那我覺得還不如谏人呢。
有争議的艾倫弑母的情節,在當初漫畫畫到他“黑化”那裡時就可推斷出來,因為不這樣處理就沒有反轉的對稱、就不是悲劇故事了,但瞧那個原定結局是迷霧的結尾變成現在的另類形式的大團圓結局,滿足悲劇了麼?拿“悲劇是沒有超越性”來背書也無法有效解釋這個。
作者與“讀者”的文本:
按照一般來說的作者中心論(谏人就是絕對作者中心論),這漫畫純是自己各種折射(不過tv化後就被制作組,這個某種意義上的讀者中心論進行團隊化創作,因為不是單獨的作者個體作為生産者而創作,而是具有一定的生産規模的團隊進行創作,所以谏人意識到這個問題,就在最終季之前馬上畫完,這樣就無法改變故事的絕對走向,滿足谏人的從始至終進行的對稱、反轉、戲劇性的叙事手法。不過就是被各種各樣的批評,也是作出某種“妥協”處理在後篇中改與追加一些情節),看上去超地域局限的文本在最後被幾句經典地域話給整破滅了,當然再次還原到它的生産載體是熱血漫畫(一個商業性質的漫畫,怎麼能跟那些偉大的文學作品與電影作品相比呢!那些都是藝術作品啊!這臭漫畫不過就是滿足當代人的獵奇心理罷了!爛尾就爛尾了呗!都是商業罷了。)。
所以說按照這個邏輯,就沒有辦法苛求什麼吧。
當然可以換個派系的思路去解釋:“現實的荒誕和魔幻是高于故事的!”這樣的現實世界化的文本解釋能把這個故事平衡到“就是故事”的定義。把現實的荒誕與魔幻再加深化并采用這種還原推理,那麼的的确确會得出更現實的結論:當代騎在馬背上的世界精神的那位人,實際上是一位孔老夫子的忠實信徒與實踐派大主教。
這樣一看,那位地鳴的執行者僅僅是個普通東亞男,那還挺不錯呢。
主題:
谏人當初的兩個主題:受害者到加害者的轉化,他完成了,但他完成的令人信服嗎?反正他自己是與自己和解了。而超越父親的主題在後期是完全丢棄了,艾倫最終不止沒有超越父親,甚至退回父親之前。尼采中的獅子退回到了駱駝,甚至是比駱駝還之前。
不過作者本人是超越了父親,成為了獅子,甚至成為了孩童(笑)。
連載階段的最終話處理令人一頭霧水,谏人的完整版漫畫對最終話的處理更是令人一頭霧水,所以制作組的處理已經是很好了,也讓作者親自操刀來了幾個原創情節,讓一頭霧水,變得稍微清澈點。當然那句“我是自由的奴隸”也是讓之前的一切的努力、讓可探究的響尾蛇結構、一開始的自由向往與對自由的諷刺變得一切皆是“作者的奴隸”。
喜歡運用尼采方法論中的奴隸批判的谏山創,自己卻貨真價實了變成了尼采思想中的批判對象了,而艾倫,實際上已經從作者特意針對他的奴隸批判中掙脫出來了。
結尾想來一句暴言吧:
艾倫的問題是否是宋江的問題呢?好就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