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談喪偶式育兒,單說結婚生子對我來說還屬于是很遙遠的事情,所以年輕媽媽和嬰兒這種關系的複雜性以及夫妻雙方在養育孩子這件事上具體的分工等等,我暫且還沒有什麼發言權,畢竟難以感同身受,無法避免有種“站着說話不腰疼”的感覺。
但除此之外,劇情涉及到的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總是活在别人的價值觀裡。大部分情況下,我們的生活情境很難說是類似裡沙子的遭遇一樣的情感暴力,更多的應該是來自“大家“正常人”“一般”“普通”這種聽上去理所當然的事情吧,小時候是“大家看起來都學的很輕松”、“大家都能開心玩耍而且成績也很好”,再大一點,是“别人都這個年紀結婚了”、“别的家庭也是這樣過的”……很煩也很讨厭,不想讓自己在意而過分不在意也意味着内心深處在做着比較。
現在反省想想,其實自己可能也或多或少當過掙紮在困境中的人的施暴者,跟他們說“不用去在意這種小事”“别勉強自己做覺得困難的事情”,沒有惡意,但聽來可能會更加絕望吧,那種隻有自己在糾結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的孤獨感。
給我留下最深的印象的,應該是法庭作證時,被告丈夫大學時的前女友說的一句話,“不把自己封閉起來,不逃避現實,去承認做不來的事情,讓自己真正堅強起來,這也是我一直以來告訴自己的。”
如何真正獨立,真正成長為堅強的人,不是扮演好别人眼裡的角色,而是構建起内心深處的真實的自己,能承認自己的弱小和膽怯,也能直面嘲笑和鄙視,大概是我們一生都需要面對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