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婚外情事(The Affair)》是showtime在2014年首次播出的電視劇,制片人是《百年孤獨》的作者馬爾克斯的兒子,羅德裡戈·加西亞,也曾導演過《扪心問診(In Treatment)》,《六尺之下(Six Feet Under)》等作品。本劇讨論了住在紐約的一對中産夫妻婚姻生活中出現的感情問題,我們希望在本次節目裡借由此機會思考何為親密關系,親密關系裡該如何面對自我和對方,以及我們該如何看待後現代中資本主義影響下的感情生活,是如何被階級分化所異化的。我們在第34期播客中借由遊戲《凱瑟琳》讨論過出軌和父權制之間的關系,但過了兩年後再回過頭看當年的分析,着實有些片面。當個體處在如今原子化的後現代中,内心沖突将由個體本身負責,精神分析則是解決個體沖突的一種方式。然而在沒有咨詢師做輔助的前提下,親密關系中所暴露的沖突是發現自我匮乏的一種鏡映,在相愛的過程中照見不曾看見過的自我,從而進行自我整合。我們在關系裡看見他人,同時也看見自己。

劇透預警!本文會對整部劇進行劇透,若是希望先看劇的聽友們,可以先收藏播客和文章,看完劇再回來收聽和閱讀!

01

電視劇簡介及簡評

一、電視劇簡介

男主諾亞和妻子海倫是一對結婚多年的夫妻,育有四個孩子,家庭幸福美滿。諾亞是一個中學教師兼作家,他的第一部小說并不出色,在嶽父的要求下必須完成第二部優秀的小說。

在一次海濱的家庭出遊中,年輕的女服務員艾莉森因救下諾亞的被食物堵住氣管的孩子而讓諾亞印象深刻,從而不可救藥地愛上她。當妻子發現諾亞的婚外情後,她依舊深愛諾亞不離不棄,但沒有抵擋過諾亞的執着,夫妻雙方離婚。諾亞選擇與艾莉森再婚,卻沒料到婚姻生活并非婚前那樣無憂無慮。

整部劇的戲劇張力體現在此,婚姻關系不再隻是圍城那麼簡單。

二、彼此吸引的理由

根據電視劇的劇情描述,諾亞愛上艾莉森并非隻是一時激情。

諾亞在與海倫的家庭生活中承受了太多來自妻子和妻子父母家庭的壓力,例如諾亞的原生家庭沒有海倫富有,家庭中照料孩子的責任很重,寫的書不僅僅沒人欣賞還被嶽父提出更高的要求,負擔大還沒什麼存在價值。而艾莉森作為一個村子裡普通女性,沒有什麼文化和家庭背景。諾亞在艾莉森面前可以更自如的做自己,不會受到來自愛人的評價。

艾莉森在一次意外中痛失愛子,一直自責和内疚。盡管丈夫和丈夫的家庭都很理解和尊重她,但依舊無法解開她情緒上的心結。艾莉森難過的時候會去孩子去世的地方自殘,丈夫卻從未看見過她身上自殘的刀疤,反而被諾亞看見了,甚至回應了她的情緒。同時,諾亞的作家和中産身份給了她可被理解的溫柔的空間,不僅承接了她喪子之痛,還能給她帶來未來的希望,暫時代替丈夫在關系中的情感缺位。

他們的關系是臨時的自我情緒逃避的港灣,以為彼此是互相所理解接納的那個例外。但在這個關系中存在的問題卻被逃避、忽視、性所掩蓋,他們隻是在用各自的創傷進行鍊接。

三、那他們是真的相愛嗎

在下方将引用拉康和榮格對愛的定義,來逐條分析。

拉康認為:

1. 愛是給予你所沒有的東西(Love is giving something you don't have to someone who doesn't want it.)
2. 愛是被所欲望的對象欲望(Desire is the desire of the Other.)

榮格對愛情的定義是:

1. 當愛支配一切的時候,權力就不在了;當權力支配一切的時候,愛就會消亡。(Where love rules, there is no will to power; and where power predominates, there love is lacking.)
2. 男人投射他的頭腦,稱他為“邏各斯”;女人投射她的心,稱他為“愛”。(Christ contains all projections. Men projected head and called him the Logos, and women projected heart and called him Love. )

拉康對愛的理解偏向一種對缺失的投射,榮格對愛的解釋則指明了一種投射中的權力關系。

從拉康的視角來看,諾亞和艾莉森都找到了自己所欲望的鏡像缺失。諾亞在艾莉森面前可以自由地成為一個不被評價的人,艾莉森的善解人意讓諾亞放下所有防備,并帶着他的溫柔走進憂傷的艾莉森,去拯救她,也拯救那個在關系裡不被看見的自己。艾莉森則找到了一個理想中可以依賴傾訴的丈夫形象,因為柯爾的正确和故作堅強讓艾莉森無法放下當年的創傷。

而用榮格的視角看,他們互相投射了對自我理想化的需求并在對方身上得到滿足,産生一種靈魂的相遇感。海倫和諾亞結婚的理由是因為覺得他很安全,平時都不敢在聚會上和其他女生講話。海倫愛的不是他本身而是愛的他帶來的工具般的安全感,而諾亞卻在艾莉森面前找回了自信。艾莉森很少評價諾亞的寫作水平,她崇拜諾亞的作家身份,對諾亞的關注和理解讓他們彼此融合。

諾亞愛上了艾莉森眼裡理想化的自己,艾莉森陷入了諾亞給予她的溫柔和細膩。他們愛上了彼此在對方欲望中的那個自己,但因為現實原因并沒有把欲望整合,造成了隻向外求不向内求的局面。因此他們最後隻能在婚外情中相愛,各自離婚并再組家庭後依舊過的不如意。

他們的相愛為真,但隻能在幻想中相愛并不能落地。

02

資本主義與階級分化對中産婚姻的異化

一、中産階級締結婚姻的方式與地位再生産

我們在讨論遊戲《凱瑟琳》的那期節目中,介紹現代社會文化下的出軌行為,以及父權制和階級分化的關系。我們也從亂倫禁忌的起源到性道德的約束出發,分析了為何部分男性心目中會出現”妻子-情人“的對立概念。但目前看來,縱然提到了資本主義制度和消費文化對婚姻的影響,但難免有些片面,并沒有涉及到出軌行為本身的複雜性。

劇中諾亞和海倫的結合正是标準的中産階級締結婚姻的方式,海倫提供優渥的物質條件,諾亞提供忠誠和穩定的家庭環境。雙方所謂的”平等“家庭背景和社會資源,是壓抑了情感需求的資源締結,是中産階級地位的保全和再生産。

是諾亞的安全和海倫的經濟基礎促成了婚姻,而不是因為他們從開始認識就真心相愛并持續在關系中投入精力。他們的婚姻充滿了階級的渴望而不是個人的真實需求,因為愛情不是安全和穩定性,而是一種不确定性;隻有階級的再生産才需要一個安全的環境。

二、尋求”真愛“是一種中産質感的叙事結構

我們應該都聽說過這個結構性的叙事:我老公(老婆)不懂我,隻有你才是我的紅顔知己。

雖然該叙事結構像一種追求個人自由的勇敢,但難免會陷入資本主義情感結構下的“僞個體感”。個人在婚姻裡的不幸需要依靠保持婚姻關系的自由戀愛來撫慰,實際上追求的是結構問題不變的情況下,讓自己的情感需求外包。出軌方既不承擔改變的代價,又要對方滿足自己“被愛”的幻覺。

劇中諾亞需要的不一定是艾莉森本人,而是在紐約打拼之後找到一個“懂我”的女人填補不被大城市文化所認可的空虛。這種承認讓諾亞從一個默默無聞的作家成為一個被認可的作家,一個外在和心靈都合格的中産男性。他需要艾莉森這類人作為他的勳章和戰利品,而不是成為海倫的中産附庸。

這種叙事機制本質上是一種在資本主義情感制度中被馴化的人,在不承擔任何現實代價的前提下,渴望個體化、理想化、階級再确認的補償機制。

三、叙事結構的消費性逐漸蠶食所有非資産階級

曾經這種叙事結構隻對中産階級本身奏效,而如今中産階級的叙事幻覺通過影視作品和媒體平台的渲染讓大衆文化逐漸廣泛接受這種”真愛“叙事。比如劇中的艾莉森,逐漸想象諾亞是懂她的而柯爾就是個沒文化的大老粗。

一般普通人或者無産階級會借助婚外情逃避現實的痛苦,沒有很多經濟背負和社會地位的壓力,反而離婚的概率更高。中産階級通過自體重建情緒幻象,再加上階級身份的再确認,不離婚才能構建這種叙事幻覺。資産階級隻需遵守婚姻經濟中的規則,夫妻共枕眠卻心各自飛的案例不必再贅述。

如今真愛叙事變成一種可被消費的情緒工具,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更多的情況是,不論婚姻内外更需要真愛而弱化了現實責任。我們會為真愛消費,比如看甜甜的短劇磕CP,買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情人節送禮物,但無法想象如何去承擔一筆責任相關的金錢消費。

四、婚姻中沒有例外

如果諾亞找到一個看重他的階級的女性,豈不是既可以做到理解他又可以保持中産的身份。然而正是因為諾亞愛上的不是一個隻看重他中産身份的人,他才會覺得艾莉森懂他。

他們在婚姻外互相救贖的感覺,是被扮演那個在劇本中萬能的自己的角色所帶來的。他們的愛但凡接觸到現實,比如艾莉森完全沒法理解諾亞寫的小說,諾亞要開始自己承擔高額的房租費用,艾莉森要接納諾亞的孩子,才發現婚後現實是一地雞毛蒜皮。他們帶着婚外情的期待進入了另一個混亂的泥淖,而不是整理好自己上一段關系的情緒重新認識對方。

如果是一個功利性的女性出現在諾亞面前,恰好會被諾亞這種”好男人“篩選掉。像諾亞一樣安全和穩定的男性或許是當今社會上好丈夫的不二人選,但他的安全并不是因為他會經得住色誘,經得住”綠茶“的挑逗,而是因為他太缺一個人懂他。諾亞想要被愛被理解,想成為那個唯一和例外,而不是被作為一個安全的婚姻工具索取。

在婚姻之外,諾亞和艾莉森成為了彼此的例外,但沒有去構建關系中的真實。因為真實從來不會是例外,真實就是平凡,而我們無法接受的那個平凡的自己,在才是在對方眼裡最特别的人。

最近南京發生了一起”紅老頭“事件,在這裡我們不評述案件本身的對錯。那為什麼有那麼多男性反而會被卷入,正是因為他們中了溫柔鄉陷阱,”紅老頭“從不索取報酬而是讓他們成為了那個懂他們的唯一。

五、必然出現的中年危機和七年之癢

中産階級的婚姻勢必會在關系中抉擇穩定的階級地位,抑或是自由的個人追求。在婚姻中照見自我又整合這一塊的人少之又少,很可能和諧的婚姻是雙方還沒有關系深入到該沖突中。

人生無時不刻都在面對穩定和自由的沖突,想要追求自我的中産難免需要奮力背叛自己的階級。如同《泰坦尼克号》的Rose和Jack,Rose成為了因為追求自由背叛階級的人。《凱瑟琳》中,男主看上去是在抉擇兩個不同的女性,實際上是在抉擇未來的生活是K凱一樣穩定的中産生活,還是C凱一樣自由熱愛的生活。而最困難的是做到,讓自己過上KC凱結合的,既穩定又熱愛的生活。

因為無法想象或者很難做到,或者一切最後總會歸于平靜,藝術作品的結局總是被浪漫化和簡單化處理。Rose和無産男性結婚,遊戲裡玩家隻能2選一或者誰都不選。

那麼人生的結局就一定會在出軌和背叛階級的二元對立困境下嗎?

個人認為,解決方法不在通用語境裡,而是一個偏向個人抉擇的非标準答案。作為原子化的個體需要了解自己内心的欲望,在關系裡做出平衡。也正是因為這種需要自我調和的複雜性和矛盾性,造就了愛情的模糊性,我們才需要對自我和親密關系裡的他者進行深度思考。

03

精神分析與個體矛盾沖突的整合

一、個體沖突與自體心理學

我們在這裡借用科胡特的自體心理學來理解,為何在現如今社會裡親密關系中的矛盾沖突會導緻一系列非連續的情感片段。

科胡特用”垂直分裂“和”水平分裂“兩個心理學術語來描述一個主體的心靈分裂方式。

垂直分裂:指同時存在互相沖突的片段,無法整合成一個完整的自我。比如諾亞既認為自己不應該傷害妻子,所以隐瞞出軌(愛妻子);又認為妻子不懂我,所以找了艾莉森(不愛妻子)。水平分裂:把痛苦,羞恥,創傷壓抑進潛意識,避談過去的自己,理想化自我。比如諾亞本來是一個默默無聞的作家,他不太能接受自己的平凡,而他在艾莉森面前是一個厲害的作家,艾莉森的仰望滿足了理想化自我。

這兩種防禦機制構成了一個分裂的自體。曾經韓寒的《後會無期》裡有一句出名的話:聽過很多道理,但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就是指的無法把分裂的自體整合。

在下方我們将舉例諾亞的分裂自體的非連續片段描述:

描述A描述B我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男人,我有自己的理想。我是一個失敗到極緻的男人,我連寫書都寫不好。我不想為家庭負責太多,我很累。我必須為家庭負全責,否則我不是個好男人。我是值得被關注理解的,有人懂我。我不值得被關注,嶽父對我的支持太多。我想要愛情我很有魅力。我不需要愛情我一個人也能過。

那我們該如何去理解這種分裂,因為在外人看來這些片段确實可以同時出現在一個人身上,有沖突是常态。但分裂的本質在于,當自體處在其中一個狀态時,他自己并不能意識到自己同時處在另一種狀态。自體的分裂是一種當下的非時空連續性的情感斷裂,分裂的人會在兩個極端之間來回搖擺,而不是在同一時間理解自己既可能A也可能B。

在這裡可能會覺得自體分裂聽上去有點像人格分裂,但科胡特在自體心理學中強調,人的主體性本來就不是統一的,而此時自我還是統一的。人格分裂患者會在任何時刻都不記得另一個人格說了什麼,自體分裂的人還記得之前說過另外一個表述,隻是不承認。因此自體分裂是神經症,而人格分裂是精神疾病。

分裂的人在成功的時候從不會相信自己會失敗,如果有人和他說他未來也不是必勝他可能會暴跳如雷。整合的人在任何非連續性時空中都能理解自己的多面性,比如在被數落的時候依舊覺得自己的理想值得被尊重,在成功的時候也知道勝敗難免。

二、虛假自體不是成長

有時候我們會把分裂形成的虛假自體理解為成長,用分裂的一個極端合理化了非整合的自體。

諾亞以外找到懂自己的艾莉森就是找到了真愛,和她結婚那就一定會過上更好的婚姻生活。然而他隻發現在艾莉森身上看到的那部分自己,丢棄了在前期海倫身上原本的那部分他,并沒有花時間做到整合自身。所以他和艾莉森的婚姻也沒有很幸福。

有時候人們會以為成長是:我不再需要愛情,其實切斷了所有對依賴的需求;我要立馬忘記他,其實壓抑的是自己對痛苦的感知;我不相信愛情我隻搞錢,是用否認的方式在掩蓋曾經的脆弱。

所以分裂的自體合理化出來的虛假自體在自己或者外人看來,就像是新生了一樣,完全變成另外一個人,不帶有之前任何連貫的自我。看上去新的虛假自體沒有任何沖突,但有時靜下來總會覺得空虛缺少了什麼,缺失的就是被丢棄的那部分曾經的自我。真正的成長不是放棄過去,而是療愈整合沖突且不崩潰。

當今社會太喜歡強調強者叙事,抛棄失敗的過去就是鳳凰涅槃,這種所謂的灑脫是更深的分裂。

如果一個人能夠在深夜扪心自問:我究竟放下沒有?我們或許會在外對人撒謊,但有幾個人會對自己誠實的說一句”沒有“。勇于斷腕的人固然是壯士,但免不了幻肢痛;承認當下的缺失也接受當年的擁有的不是他者的英雄,是自己的英雄。

分裂防禦是止痛藥,看起來什麼都放下了實則自體一碰就碎。療愈需要讓過去的我和現在的我握手言和,因為治療不是讓人變得更強,而是讓人不要再逞強。

三、整合與拉康的精神分析

我們在這裡先講一個關于分裂與整合的案例。

兩姐妹中姐姐的婚姻之路一直很順暢,大學畢業就相親結婚,婚後生活也很幸福;但妹妹的感情之路則充滿了坎坷,在大學談了一個三年的男朋友,卻在以為要結婚的時候談崩了分手了。幾年後妹妹也通過相親遇到了一個合适的對象結婚了,婚後生活幸福美滿。妹妹對咨詢師說,她其實更羨慕姐姐那種沒有坎坷的情感經曆。有一天,姐姐對妹妹說,她雖然初戀是相親對象也結婚了,但她知道老公有一關曾經談了五六年的初戀,當年對她那麼好,自己不是老公人生的唯一就覺得心裡膈應。雖然她也知道老公婚後一直對她不錯也沒有聯系前任,但就是心裡不舒服。妹妹聽了之後對姐姐說起了她之前大學的前任,她說現在對那個前任心裡一點感覺都沒有了是不可能的,但結婚過日子是當下,而且妹妹的老公也有前任,她也就不那麼在意一段關系的唯一性。随後妹妹也不再羨慕姐姐感情的順利,姐姐不再關注唯一性的問題。

我們可以在這個案例中很清楚的發現,姐姐在唯一性的問題上有一定的垂直分裂,妹妹在感情順利的問題上也有一定的垂直分裂,但她們互相交換了各自對關系的理解之後做到了整合,帶着過去成為了新的自我。

拉康借用黑格爾的主奴辯證法裡的”他者“來解釋他的精神分析理論。

主奴辯證法:是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中,在自我意識的階段提出的關系辯證法。一是獨立的意識,它的本質是自為存在,另一個為依賴的意識,它的本質是為對方而生活或為對方而存在;前者為主人,後者是奴隸。那麼,克服主奴關系成為黑格爾絕對精神的主要目标。

因此拉康的解釋是:“欲望是他者的欲望。”(Le désir est le désir de l'Autre.)

我們不是自然欲望的某物,而是因為他者的欲望學會了欲望。即:主體的欲望需要”被他人欲望“來成立。也就是說,我愛你是因為我需要你愛我。

主體無法看見自身,隻能在他者的凝視下看見那個缺位的自己。

因此主流推崇的霸總身份,我愛你就要占有你,得到你,是一種自戀結構,用他者的欲望滿足自己的欲望。

拉康認為,人的自我、人的欲望、甚至是人的愛,全都是在他人的欲望中誕生的。你要成為”被愛的我“,就必須進入”對方的欲望結構“中。這就像黑格爾所說:我必須先成為你眼中的”主人“,但我也依賴于你對我的”承認“。于是主體的誕生,不是孤獨的内心自我認知,而是一個深深卷入”他者目光“的結構。

當愛上一個人就希望他隻愛你,你就會用行動去引導對方欲望指向自己,從而主導他者的凝視。比如在姐妹的例子中,姐姐會因為自己沒法用行動改變老公有前任的過去,也就沒有辦法引導老公的曆史欲望指向自身,造成了分裂。

于是愛在這裡變成了一個複雜的拉扯結構:你欲望被他欲望,他也欲望被你欲望。在黑格爾的辯證法中,主人期望被奴隸仰望,奴隸也期望被主人凝視從而獲得身份。

在拉康的理論中,主體總是在追求一個得不到的對象a,因為主體是在永恒的欲望的不滿足中建立起來的。這也就是黑格爾認為的,意識是靠否定自身而進化的。

拉康的鏡像理論認為人通過鏡像階段借助語言進入他人的秩序,成為他者的才了解到真實的自我。比如姐姐在結婚之前從來沒思考過欲望自己是唯一的愛這件事,但她進入了老公有前任的不可修改的曆史秩序中,鏡像出她被唯一占有的欲望。後續從妹妹的對話中認識到現實,整合了不曾被看見的欲望,她既沒有否定(老公不愛前任,前任是渣女),也沒有壓抑自身(是我想多了),而是在原來的基礎上重建了新的自我。

四、拉康如何解釋相愛

到此為止,拉康隻解釋到了人是如何愛上他者的過程,但此時欲望不是自己的,是建立在他者構建的欲望結構中,因此愛上他者讓主體成為客體。

諾亞和艾莉森隻希望得到對方的理解而去理解對方,他們滿足了彼此的欲望,卻沒有讓客體再次成為主體。

當一個人看見了他者所欲望的對象不是自己原本的欲望,他就成了他所欲望的客體。但承認彼此真實的殘缺才是維持現實親密的重點,比如艾莉森需要接受和諾亞的孩子不太好的關系,諾亞需要接受艾莉森沒什麼文化不能從她那裡獲得真實的文學上的認可。

所以我們在這裡回到拉康的三界理論來理解不同的親密關系:

想象界(理想自我):我愛上的是你給我的形象,那個我都不曾看見的自己。我看見了你的脆弱,我是懂你的例外和唯一。象征界(社會規訓,語言):我們在語言結構中互動、暧昧,我們玩着角色扮演的遊戲,互相試探,從語言上确認彼此的關系。實在界(一種不可說的真實):怎麼确認婚姻,是否有一關确認的關系,是否生孩子,房産财産該如何分配,什麼是責任。實在界并不是指現實生活的瑣碎,而是一種關系的實踐。

一段真實的親密關系需要從想象界穿越到象征界再到實在界。我們在想象界看見那個不曾看見的自我,在象征界确認彼此的關系,在實在界接納彼此讓彼此成為完整的主體。

諾亞和艾莉森的婚姻停留在了象征界,他們沒有勇氣去觸碰實在界的真實。

因此讓自己成為主體不是靠他者的确認,而是整合三界,即,我既懂你,也會回應你的暧昧,也願意接受實在界的責任。這是整合的愛情,成熟的愛情中雙方互為主體也互為客體。

然而現實是,有人隻在想象界體驗轟轟烈烈的愛情,有人隻在象征界扮演并不熟絡的情侶和夫妻,又有多少人是能穿越三界的?

五、什麼是愛和整合

哲學家列維納斯說:主體不是先于他者存在的,真正的”我“是在他這的凝視和召喚中被喚醒的,他者不是一個我用來定義自己的人,而是一個我必須尊重起不可把握性、不可消化性的真實存在。

也就是說:我們不能隻是成為對方幻想中的人(他者的客體),我們也必須保留自己作為”他者“的深度。

所以愛是什麼呢?

愛上一個人是自我位置的滑落,是一種主動降格的勇氣,而相愛是在當對方滑落的時候同時接住彼此。愛是用自己的匮乏去滿足他者的欲望,我不自由因而我想和你一樣追求自由,你不勇敢所以你想像我一樣變得勇敢。愛是一種不去把控他者确定性,對模糊性的接納,因為模糊性才是真實。愛是我懂你而你不必懂我,而不是我希望你也懂我。愛是接納那個不完整的對方,因為彼此的存在而本就完整,而非把對方再造一種完整。愛是我不用多說什麼,但感覺當下就很好。

我們在愛的過程中,對方作為一面鏡子照見自己不曾看見過的自己,從而在矛盾和沖突中整合出新的自我。

那什麼是整合的感覺呢?

打個比方,整合的感覺就像是戒煙。

戒煙不是強行壓抑抽煙的沖動,與香煙劃清界限;也不是否認想吸煙的感受,恐懼吸煙的害處;更不是找一個電子煙或者口香糖作為替代品。而是可能偶爾會懷念那種尼古丁的刺激和吮吸的習慣,如果有人遞煙不太會抽卻也不一定必然拒絕,但就是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有一天就沒那麼想抽了。

因為在潛意識裡的整合過程是循序漸進的,但是反映在意識上的時候,整合的變化就是一瞬間。

04

總結

當我們放下理論,回到實際生活,關系又該如何處理和前行?

不僅僅是婚姻關系,朋友,親人的關系中我們也可以看見我們自己是什麼樣的,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在不同的關系裡看見他人也看見自己。

我們在理智上和潛意識裡想要成為的自我是有出入的,反而在親密關系裡更容易去思考我們是誰我們需要什麼。比如諾亞理智上想要做一個好丈夫好爸爸,但他實際上需要的是自己先接受那個不太完美的自己。

每個人都處在關系之中,關系和欲望總是存在不可避免地複雜性和矛盾性。我們既可以同時欲望着穩定,又可能同時期盼着不确定性帶來的快樂和刺激。也正是因為這些複雜性和矛盾性,所以才會有那麼多優秀的文學影視或者藝術作品,作品地張力正是從這些拉扯和糾結中體現。

在關系中,所有人都期望被看見被愛,但能看見他人愛他人是一種珍貴且勇敢去愛的能力。這也是為什麼我個人喜歡馬哲和精神分析的原因,一個帶給我向外探索世界的勇氣,一個帶來向内反思的驅力。

馬哲和精神分析是認識世界和自我的一體兩面。

雖然這期節目我們分析了很多不符合道德常理的關系,但大家仍要警惕的是,任何關系都要以自己的感受為基礎。如果一段關系充滿了出軌、不信任和傷害請保持理智果斷離開,不要因為我們的分析和讨論給對方解釋的理由原諒他。原諒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之上的。

我們或許是某個階級和圈層裡被标簽固化的角色,但希望大家能在關系的實踐裡看見身邊真實的人,同時也看見真實的自己。

我們在理解鏡像的愛帶來的極緻吸引的同時,也要學會整合自己的内心獲得成長。在成長的途中也請記住,你不必變得刀槍不入,堅不可摧,而是知道什麼時候可以放下僞裝,允許自己不必逞強。

參考文獻:

[1]《自體的分析:一種系統化處理自戀人格障礙的精神分析治療》,[美]海因茨·科胡特,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09

[2]《拉康論愛》,[美]布魯斯·芬克,張慧強,王莉,吳佳譯,東方出版中心,2024.09

[3]《拉康選集》,[法]雅克·拉康,褚孝泉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10

[4]《紅書》,[瑞士]C. G. 榮格,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03

[5]《精神現象學》,[德]弗裡德裡希·黑格爾,鄧曉芒譯,人民出版社,2017.12

[6]《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張道龍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07

[7]《心靈的面具:101種心理防禦》,[美]布萊克曼,郭道寰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