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金庸武俠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電視劇和電影,呈現出了截然不同的兩種樣貌。

電視劇非常多,每隔幾年,就換一波新演員把同一部小說再拍一遍,都是幾十集的長劇,故事上也都是遵從原著小說。電影則幾乎相反,數量非常少,因為時長的限制,在故事上必須對原著小說進行大幅度的取舍和改編。王家衛拍的《東邪西毒》是文藝片,劉鎮偉拍的《東成西就》是無厘頭喜劇片,徐克選擇女演員林青霞飾演東方不敗,王晶拍《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直接砍掉所有支線劇情。

時至今日,無論電影還是電視劇,都是逐漸進入了創作瓶頸。

電視劇雖然數量多一直拍,但僅僅是一次又一次的換演員,越來越難以引發觀衆的興趣,至今被讨論最多的,居然還是40多年前的83版《射雕英雄傳》。電影的狀況更差,本來數量就很少,再加上武俠片的式微和動作演員的斷層,已經很多年沒有好作品了。

金庸武俠小說就在那裡,60多年,已成經典。由此改編的電視劇和電影,目前面臨的困境,也同樣是因為60多年的時代發展。簡而言之,當下的影視作品和觀衆,播放平台、審美趣味和觀看習慣,都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觀衆已經跑的很遠了,影視劇落後了很多。

其實很久沒有看武俠劇了,最近在騰訊視頻上追了一下《華山論劍》系列劇集,目前看完了《九陰真經》、《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三個單元,整體感覺,這部劇集無論是在劇集形式還是故事改編上,都做了大膽創新,算是跟上了時代,也跟上了觀衆。

不再拍幾十集的長劇,拍的是最受當下觀衆喜歡的8集單元劇。不再完全遵從原著小說,大膽取舍,大膽改編。不再拍觀衆都很熟悉的主線劇情裡的核心主角的故事了,而是把高人氣配角的故事進行充分挖掘和适度擴充。

《九陰真經》講的是梅超風的故事,如何從一個被人欺淩的弱女子成長為江湖人士談之色變的黑風雙煞。《東邪西毒》講的是黃藥師和歐陽鋒的故事,呈現了兩位武林宗師的成長弧光和性格轉變。《南帝北丐》講的是段智興和洪七公的故事,完整呈現了兩人從初入江湖的年輕人成長為武林高手的全過程。

影視劇都是拍給當下的觀衆看的,無論講的是什麼年代的故事,無論世界觀有多麼架空,表達的主題和輸出的價值觀,都要和當下的觀衆同頻。

金庸武俠小說裡有很多悲情人物,他們都困在某種執念裡。放下執念,就是《九陰真經》的核心主題,黃藥師勸說梅超風放下複仇執念,梅超風沒能放下,一生悲情,走火入魔。《東邪西毒》裡的兩位女性,馮衡和耽敏,面對愛情都是掌握主動權,敢愛敢恨,奮不顧身,全是當代女性的愛情觀。《南帝北丐》把一帝一丐巨大的身份差異進行了充分的故事發掘,還玩起了身份錯位,借此就家國與民衆的關系進行了深度探讨。

上述緊跟時代的改編思路和緊貼當下的主題表達,《南帝北丐》是步子邁得最大的。大到完全颠覆了傳統武俠類型,拍成了喜劇,劇中一些人物的大膽擴寫,情節上的颠覆,甚至有看當年笑痛肚皮的《東成西就》的感覺。

身份錯位是喜劇最常見的笑點來源,當一個皇帝和一個乞丐玩起了身份錯位,那笑點簡直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創作者的野心顯然不止于把社會地位進行重構,要玩就玩大點,連性别也重構了。本劇集的另一大笑點,就是對大理國所在的西南少數民族母系部族的呈現。族長是女性,保家衛國的戰士是女性,被搶親的是男性,後宮伺候人的是男性。這些帶有明顯刻闆印象的性别标簽,用喜劇的方式呈現出來,既能引發思考,又讓人容易接受。

最後,不得不說,把金庸武俠改成6-8集的單元劇的形式,真的是很舒服,追起來毫無壓力。塑造一兩個人物,有性格有成長。講述一個故事,起承轉合,清晰明了,信息量大不注水。表達一個主題,充分聚焦,有味兒又有勁兒。不同單元由不同主創創造,既确保了風格的多樣化,每個單元又有串連與聯動,看完以後,意猶未盡,坐等《五絕争鋒》開播。未來也希望更多國産劇能參考《華山論劍》這種單元劇的形式。#華山論劍